聽說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
曾受邀參加一場重要的晚宴。
在晚宴上,他碰見一位知名的植物學家,正在講著關于外來植物的許多實驗。
卡耐基全神傾注地聽著,至始至終都沒有和這位植物學家講上一句話。
但晚宴結束后,植物學家卻對卡耐基贊不絕口。
說他不僅是這場宴會中「能鼓舞人」的人,更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高手。
卡耐基沒怎麼說話,最后卻贏得了這位植物學家的贊賞和好感。
就像英國設計師莫里斯說的那樣:「要做一個善于辭令的人,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
」
與人交往,比起一張能言善辯的嘴,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雙靈巧溫和的耳朵。
記得著名思想家伏爾泰也曾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道路。」
學會傾聽,不僅是讀懂他人的言語和情感,也能使得自己的內心更為豐富。
傾聽,是一種智慧
樊登老師曾講過一對父子的故事:
男孩向父親抱怨,上學無聊透了,他身邊有一個同學已經輟學,回老家開了一個修車廠,生意特別好。
父親聽后,并不覺得兒子在無理取鬧,也沒有大聲呵斥他。
而是說,「妳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
男孩點點頭,接著抱怨道,學校教的東西不一定都有用。
妳看我同學,他現在修車技術一流,這才實用。
父親沒有反駁,而是接著說,「妳覺得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男孩遲疑了一下,認為幾年之后,他同學或許會后悔,雖然他現在的收入不錯。
父親又說:「妳認為他將來會后悔自己當年做錯的決定。」
男孩很肯定地點頭,并說著,「現如今,教育程度不高很吃虧。」
父親感嘆道:「教育很重要!」
男孩接著說:「是的,高中都沒畢業,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
有件事我很擔心。今天學校組織閱讀測試,我只有小學水平,但我已經高二了。」
講到這里,兒子終于向父親敞開了心扉。
這正如《簡愛》中所言:「妳的高明之處不在于談論妳自己,而在于傾聽別人談論他們自己。」
與其急著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不如先聽聽他人的百思莫解。
多一些傾聽,才能共情他人的感受,少一些評判,別人才愿與我們推誠相與。
因此,真正的智者,用心聆聽,從不好為人師。
美國總統林肯,總會在別人向他抱怨的時候,適時地加入幾句:
「我一點都不怪妳會這樣想」,「難怪呢」等等這樣的話。
這不僅讓訴說的人覺得林肯在專心地傾聽他講話,內心也會受到極大的鼓勵。
余光中說:「善言,能贏得聽眾;善聽,能贏得朋友。」
的確,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建立深層關系,跟他能否懂得傾聽是密不可分的。
而懂得傾聽,也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溝通技巧。
專注地傾聽他人,不隨意揣測,不追根究底,才能贏得真情與信任。
傾聽,是一種涵養
著名演員葛優,雖然名氣大,但是為人謙卑有禮。
更難得的是,跟他交談過的人,都表示非常舒服和自在。
在社交場合上,總有些人喜歡「高談闊論」。
很多人聽了,要麼不理會,要麼就是直接打斷,「這誰不知道啊,別顯擺了。」
這樣不僅讓全場的氣氛變得尷尬,講話的人也會瞬間沒了繼續說下去的興致。
而葛優正好相反,只要有人說,他總會耐心地聽。
還會時不時地回應:「這我還真不知道,得聽您好好說說。」
難道葛優真那麼寡聞少見嗎?實際上并不是的。
他耐心地傾聽別人講話,從不魯莽地打斷別人,不僅給足了別人面子,也使得一次談話變得輕松愉快。
著名主持人梁宏達也曾夸獎葛優:「妳要是和他接觸過,妳百分百會喜歡他。」
有人曾說:「傾聽,是一種涵養,是一種情商,它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一個人若是沒有傾聽的涵養,名氣再大,也終會惹人厭棄。
想與人保持長久的交往,傾聽才是最硬的底牌。
它從來都不是一種單一的交流方式,而是能讓人贏得「好人緣」的金鑰匙。
曾經有位小國的使臣,給中國進貢了三個金人,長相都是一模一樣的。
還出了一道難題:「這三個金人中,哪一個最有價值?」
皇帝因此請了很多珠寶匠來檢驗,結果都是一樣的。
正在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時,有位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前來請示皇帝。
并說,他知道哪個金人最有價值。
只見他依次將三根稻草[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里。
稻草分別從第一個金人的另一只耳朵里出來,從第二個金人的嘴巴里出來。
而到了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到了肚子里,一聲響動也沒有。
所以,老臣得出結論: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使臣默默點頭,說答案正確。
這也正印證了一句俗語:雄辯是銀,傾聽是金。
詩人歌德也曾說:「對別人訴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而認真地對待別人向妳訴說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
一個人若是能做到恰到好處的「閉嘴」,適時傾聽。
這樣的人,對于傾訴者來說是最有價值的。
走到哪里都能讓人覺得可靠,人生之路也能越走越寬。
傾聽,是一種能力
喬·吉拉德,是美國著名的推銷員。
在一次推銷中,喬·吉拉德與客戶洽談順利,正準備簽約時,顧客突然變卦了。
苦惱無果的他,當天晚上就來到顧客家中拜訪求教。
顧客告訴他:「妳的失敗源于妳始終沒有聽我講的話。
就在我簽約前,我提到我的獨生子,他運動成績優秀和有遠大的抱負等等。
我是特別以他為榮的,但是妳當時并沒有任何反應。
還轉過身跟別人講電話,我一惱就不想簽了。」
至此,喬·吉拉德將一種力量作為他的座右銘,并時刻謹記。
這種力量,就是傾聽。
在生活中,忍不住表達自己的人熙熙攘攘,能真正做到耐心傾聽他人的卻很少。
幸運的是,喬·吉拉德領悟了,也受益了。
《哈佛商業評論》中說:「聽,其實是我們有待開發的潛能。
」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學著克制自己,去傾聽別人,才能最終成就自我。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接受哈佛大學教授的訪問中,被問及:「請用一句話概括您的經營訣竅。」
他當即回答:「就是細心傾聽別人的意見。」
一個再有才華的人,若不懂得集中眾人的智慧,最終也是收獲寥寥。
正所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無論身居何職,試著去聆聽他人的建議,時刻內省,才是一個優秀者的必備技能。
蘇格拉底說:「自然賦予我們人類一張嘴,兩只耳朵,也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多聽,即用心去體會他人的感受,汲取對自身有益的信息。
少說,即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適時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給與回應。
做人也好,做事也罷,懂得傾聽,事情才能越辦越順。
一個人只有學會克己慎言,傾聽他人,才能最終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