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貧窮,我相信人人高貴,我相信人人可愛,我相信人人大方,都會將他們吃不完的飯給饑餓的小狗,都會將穿過時的衣服給流浪的漢子。
可是人世間最高貴的善良,與這樣的「施舍」無緣,真正的善良,是一個人饑餓時哪怕只有一個饅頭,也愿意將之給更需要的人。
作為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筆下,不是戰爭,就是貧窮,要麼就是搶劫,絲毫不見「浪漫」。
在《悲慘世界》里,他寫男人因為貧窮而犯罪,女人因為沒錢而墮落,孩子因為貧窮而受苦,有錢人玩弄窮人,貴族欺辱貧農,大多數人都帶著有色眼鏡,有錢人和窮人大家,錯的一定是窮人,因為他們窮。
時至今日,人間變了樣子,可世界還是「悲慘」,因為無數人不是「缺錢」,就是「缺愛」,缺錢讓他們把自己當成牛馬,缺愛讓他們「不夠善良」。
然而,雨果告訴我們,無論到了什麼時代,善良都是人生最大的通行證,不善良的人,也許能靠小聰明得意一時,但絕對不能得意一世。
01
有句話說:「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為了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大多煩惱。」
說白了就是人世間的很多煩惱、很多慘劇,都是因為沒錢。
冉阿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家里,幼年就父母雙亡,是姐姐將他撫養成人。
姐夫去世后,心地善良的冉阿讓幫助姐姐照顧七個孩子,將青春完全消耗在收入微薄的重活當中,連談情說愛的時間都沒有。
修剪樹枝、割麥子、做粗活、放牛、給人賣苦力,幾乎所有能干的活兒都做過了,每天干完活回家,他總是累得連話都不想說。
可就算是這樣,那微薄的收入,也勉強只夠溫飽,根本就沒有余錢。
有一年冬天特別冷,他找不到活兒做,家里一點面包都沒有了,7個孩子卻等著吃飯,冉阿讓沒辦法眼睜睜看著孩子餓死,于是就打碎面包店的玻璃,偷了一塊面包。
可是就是因為這一塊面包,他被判了五年苦役。
那一年,冉阿讓27歲。
法律就是法律,一塊面包的價值,超過了一個窮人五年的生命。
快滿第四個年頭的時候,實在放心不下姐姐和孩子們的他,越獄了,可是第二天就被抓回去關著了,同時加刑3年。
第六年,他又越獄,被抓回去加刑5年,多次越獄的結果是,他的刑期從五年增加到19年。
出獄的時候,冉阿讓已經46歲了。
19年的時間,他穿著紅色囚衣,腳上拖著鐵球,無論酷暑嚴寒都睡在一塊木板上,干重活,做苦役,挨棍子。動不動就加鐐銬,說句話就下地牢,連病倒了都要帶著鎖鏈,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
這一切的起因,只是因為一塊面包,因為他沒錢又想讓姐姐的孩子們活下去。
02
出獄之后,冉阿讓走進旅館,旅館不招待他,哪怕他付錢住馬棚也不行,因為他拿著黃色通行證,因為他坐過牢。
他有錢,人家不招待他,店家寧愿把糧食拿去喂狗,也不給他吃。
他又餓又累,可是沒有人可憐他,他敲開很多旅店的門,敲開很多人家的門,可是都粗暴地拒絕了他。
不得已,冉阿讓鉆進一個狗窩,他被逼回大街上,恨恨地說:「我連一條狗都不如。」
他幾乎絕望了,躺在印刷廠門口睡覺,一個老太太問他在干什麼,他粗暴地說:「老太婆,我在睡覺。」
每個人都希望被溫柔以待,可是受到太多粗暴,再善良的人也難免粗暴。
可是這個老太太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讓他去敲神父家的門。
冉阿讓決定再試一次,「再敲開一扇門,最后一次,碰一碰運氣!」
門開了,冉阿讓被請了進去,對冉阿讓說:「先生,您請坐,烤烤火,一會兒我們就吃晚飯,吃飯的時候,會給您收拾好床鋪的。」
不可置信,不敢相信,神父竟如此禮待他。
在這之前,他敲了無數門,可是大家都叫他滾出去,可是神父沒有,他對冉阿讓的不幸充滿同情。
他們平等地交談,給他熱氣騰騰的飯菜和舒服的床鋪,還不要他的錢。
聽冉阿讓說自己的經歷,神父充滿關愛地說:
「比起一百個善人所穿的白袍來,一個懺悔的罪人流淚的臉,在上天能贏得更多的快樂。
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著仇恨和激憤,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著慈善、溫良與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
神父的話,像一盞燈,可是此時的冉阿讓,心里的那盞燈,還沒有被點亮。
半夜的時候,看著神父家銀光閃閃的銀質餐具,他估計了一下,至少能賣兩百法郎。
偷還是不偷呢,他在心里掙扎了一個小時,最終還是卷起這些銀餐具,消失在黑夜里。
他被抓回來了,冉阿讓絕望了,曾經他因為一個面包,被關了19年,現在他怕是要被關一輩子了。
然而,充滿愛的神父卻為冉阿讓開脫,說東西不是偷的,是他送給冉阿讓的,還把剩下的一對銀燭台也送給冉阿讓了。
這一次,神父拯救了他,不僅讓他免了牢獄之災,也讓他的靈魂得以拯救。
錢財可以讓人肉體免受苦難,可是愛卻能讓靈魂進入天堂。
肉體的累,歇一晚就能恢復,可心靈的苦,卻需要無限的愛來容納。
法律可以制裁人犯罪的行為,可是心靈的罪惡,卻只能自我進行反省,只能自我救贖。
03
王爾德說過一句話:
如果我因為身陷困境就拋棄心中的愛,那麼我將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
神父的愛,使冉阿讓重新找到了心中的愛和善良,這一次拯救,讓他的靈魂站起來了。
沒錯,曾經受的苦已經不可改變,可是如果因為自己受過苦就要使別人受苦,那才是真正的人間地獄。
人不管怎樣,始終都可以選擇善,盡管向善之路難行,但那是「窄門」,通往天堂,讓你的靈魂平靜,讓你的良心干凈。
向善之路,自己付出來使別人受益,注定要承受更多,那條路是寬的,永遠可以走下去。作惡容易,因為是將苦難留給別人,但那路是窄的,走著走著,就走不下去了。
冉阿讓隱藏起自己「苦役犯」的身份,重新開始生活,他成了工廠的老闆,成了人人尊敬的富人,但他之所以受尊敬,不僅僅是因為錢,更是因為他樂善好施。
他的善行讓人尊敬他,愛戴他,推選他當市長。
愛拯救了他,他也將愛撒在世間,播種在窮苦人的心中。
芳汀是冉阿讓工廠里的員工,這位員工曾被富家公子引誘,欺騙了感情,還懷了孕,生下一個女兒。
最終,有錢的公子穿上褲子不認人,芳汀只得辛苦打工,一邊養活自己,一邊托人照顧女兒。
不幸的是,所托非人,女兒被寄養在一家毫不善良,貪得無厭的人家。
那家人讓芳汀的女兒干粗活重活,還虐待她,一邊又寫信給芳汀,索要撫養費,芳汀雖然努力工作,可還是架不住別人的貪得無厭。
那家人還騙芳汀說孩子生病,危在旦夕,需要很多錢。
她為了10個法郎,賣了一頭漂亮的頭髮,成了一個「癩頭」女人。為了40法郎,賣了嘴里兩顆漂亮的門牙,成了一個沒門牙的丑陋婦女。
這還不算,芳汀還為錢賣身。
生活使芳汀受盡苦難,別人的惡讓她墮入地獄,冉阿讓得知芳汀的苦難,他竭盡全力幫助芳汀,可是芳汀還是死了。
臨終前,她請求冉阿讓拯救自己的女兒柯塞特。
愛能在無形之中救人,而惡卻明目張膽地殺人。
生活在這個世界,可以說眾生皆苦,因受苦而變得「不善」的人比比皆是,可是生活的光,從來都是那些哪怕受苦依舊不忘善良的人發出的。
04
冉阿讓變好了,可是他的身份卻暴露了。
人們再次將他和苦役犯聯系在一起,不管他這些年做了什麼,苦役犯都是一個貼在他身上的標簽。
在一些人的眼里,犯過錯的人是不容易變好的,當然,這一切都是因為冉阿讓身份低微,貴族和窮人打架,很多人都會站在貴族的一邊,因為人家是貴族,你不惹他,他干嘛和你打架?
總而言之,在偏見面前,對錯是可以顛倒的。
警官沙威就是充滿這一偏見的人,他逮捕冉阿讓,瞧不起冉阿讓,在他眼里,犯人就是犯人,不管他做了多少好事,都是犯人。
被逼無奈,冉阿讓帶著柯塞特逃亡去了,柯塞特一點點長大,時間一點點流去,當沙威面臨危險的時候,冉阿讓不計前嫌,冒著生命危險救了沙威。
事實證明,一個帶著偏見的人,很難看清事實的真相,他們用自己的偏見殺人,還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
柯塞特長大了,可是當她得知,冉阿讓曾經的身份的時候,還是充滿痛苦,因為那個時代,所謂階級,壓迫著一切。
幸好,柯塞特最終沒有因此而遠離冉阿讓,否則,冉阿讓曾經照顧她,對她好,都成了笑話。
一個人行善,是不求回報的,尋求回報的也許該是交換,但善良不應該被忘記,善良被忘記了,很容易讓人心寒的。
前幾年,一個善良的農民因為扶一個倒在地上的老人,最終被訛詐20萬,助人者無辜自盡。
老人的家人說「不是你撞倒的你干嘛要送人去醫院」「不是你撞倒的你怎麼還墊付醫藥費」。
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時評論說:
「看見有人倒在地上,最多只敢遠遠的替他報一下警。」
「就算去扶,也要找個人把真實情況拍下來,免得說不清楚。」
「如果是字偏僻的地方,沒有攝像頭,反正是不敢扶,因為一扶20萬,扶不起。
」善良一旦被利用,會讓人害怕的。
老人的說法是因為自己窮得沒辦法了,但是如果一個人窮,就可以作惡的話,那麼這世間就比地獄還可怕了。
冉阿讓的最初的悲劇,是因為窮,但後來的逃亡,是因為他曾經偷過東西,做過苦役犯,這是無知和偏見造成的悲劇。
05
貧窮可以讓人吃人,可以讓人變成野獸,其可怕不言而喻。
但能夠變成野獸,能夠忍得下心吃人的,都是因為心中缺乏愛。
因為沒有愛,所以會傷害別人,會不擇手段,會忘恩負義。
沒有愛的可怕,也不言而喻。
很多年前,雨果說:這世界還有貧窮和無知,悲慘世界就一直會存在。
因為無知,人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做惡而不自知,知道善,卻無力為善,所以蘇格拉底說:「無知是一種惡。」
這世界的悲慘,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無知。
人們有了知識,并不代表他們不再「無知」,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自己是無知的」。
這世界很大,總有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就是「無知」,但是有些人知道自己無知,所以能謙卑地愛和敬畏,但真正無知的人,往往不覺得自己無知,他們用自己知道的東西去衡量世界,一旦不符合自己認知的,要麼扼殺,要麼反對,要麼漠視。
另一方面,由于物質的貧窮,人們為物質不擇手段,會傷害人,會欺騙人,會偷會搶,就算不偷不搶,也要拼盡全力才能活著。
很多年過去了,物質飛速發展,人再怎麼樣,也不至于會餓死,只要手腳健全,可以勞動,隨便在哪,都能吃飽穿暖,孩子們都能讀書上學,都知道助人為樂是美德。
可是為什麼還是「悲慘世界」呢?
因為只要人還有差別心,就會有貧窮和富裕,物質會有多寡,人就貧富,這世界不可能人人都是富人,也不會人人都是窮人。
除了無知和貧窮,這世界的悲慘之處,應該再加上一點:「缺愛」。
有個作家說:如果可以,請給我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愛,請給我很多很多錢。
這話其實就是很多人的內心寫照。
可一顆沒有愛的內心,無論他擁有多少物質財富,都是貧瘠的,而貧瘠就會讓他不停地追求物質。
06
雨果的筆,是殘酷的,因為他寫的世界,真的是「悲慘世界」。
但雨果的筆,是溫柔的,因為他寫了愛,愛讓這個「悲慘世界」有了溫度,有了光,有了美好。
他寫了救贖,一個人真正的救贖,不是物質上的救贖,而是心靈的愛與善良,沒有這些,有再多的物質,也只是殘暴的富人。
我們都喜歡愛,但大多數人都渴望被愛,能真正學會愛人的人,少之又少。
但我們要記住,你希望別人怎樣愛你,你就要怎樣愛人,你如果想要得到愛,就要先學會愛。
「悲慘的生活」,就有了光和暖,就有了美好和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