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曾說:
「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做人的格局有多大,脾氣就有多小,就能見識到更為壯觀的人生風景,自然也就可以體驗到更為高級的人生。
曾國藩也曾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誠然,格局固然重要,甚至人人皆知,但為何生活里卻很少有人做到具備大格局?
其原因在于,想到和做到之間,往往隔著遙遠的距離,如同隔開于一條河,看似就在對面,可要下決心走過去卻很難。
的確,人這一生,有太多猶猶豫豫的人,做著太多猶豫寡斷的事,也過著歲月蹉跎的人生。
習慣了等待而從不愿意行動,只會滿腦子胡思亂想,甚至越是走進了人生的窄門里,越是因為郁郁不得志而脾氣變得越來越大。
最終,格局越小,破事越多,人生越痛苦。
《財富》雜志的主編吉夫科文說: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
因此,一個人越是想要過上一種有高度的人生,就越需要打磨好自己的態度,而好態度的養成前提是:將脾氣壓下去。
始終記住:脾氣小了,才能撐起格局。
脾氣小,姿態低。
試問,什麼叫人的格局?
其中有個網友的回答獲得高贊:
「人在不同規模、不同人群、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等不同維度下,
定義目標的坐標、權衡利弊的角度、配置資源的優先級,就是人的格局。
人的格局就是:站多高,看多遠。」
有格局的人,眼光客觀且敏銳、看法理性且隨和。
正是因為站得高,看得全面,所以也就更容易說服自己,也更容易做出更高效的抉擇。
很喜歡羅翔老師的一句話:
「人的本性就是驕傲和傲慢,但真正有韌性的人,他的姿態一定是謙卑的。」
人的劣根性本就有驕傲和傲慢的一面,可貴的是有些人總會在經歷之中讓自己學會了很多事理,明白了很多哲理。
從而,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脾氣平和,泰然自若,不會暴躁易怒,也不至于損人害己。
《菜根譚》中說:
「不宜暴怒,不宜輕棄。」
一個人若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就相當于無法管好自己的生活,最終生活也不可能善待妳。
好的脾氣,從來都是行走人間路的綠色通行證,控制好了它,我們就擁有了對人生的把控。
反之,如果它不被馴服,而是不斷地帶著自己不停地折騰、鬧騰,甚至盡做一些得不償失的事情時。
久而久之,我們的人生就如野馬脫韁,充滿未知的危險。
很贊同李小龍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所困擾;
不良的情緒只會阻礙我們學習或發展事業,這也是了解自己其中的一個步驟。」
如此,控制自己的情緒,拿捏好自己的心態,放低姿態,以平穩靜氣的心境來推動自己的生活,走向更為開闊的世界當中。
脾氣小了,格局就大了。
一個人的脾氣小了,才能慢慢撐起格局。
正如一個人的成敗得失,都藏在他的態度和氣度里。
真正格局大的人,人生里所走的每一步,都在化解心里的抱怨,都在刷新自己的思維,凈化自己的靈魂。
然后,胸襟變得開闊,眼界變得遼遠,氣度越來越浩瀚。
用作家何權峰的話講就是:
「氣度變大,抱怨就變少;胸襟變寬,路就變廣;格局夠大,問題就消失不見。」
人與人之間存在區別,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條件之所以會存在落差,的確一方面可能是外界的因素。
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定是人的本身。
就好比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點上,有的人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維,刷新自己的認知,改掉自己的壞脾氣,于是在社會發展當中通過自身的積極尋找機會,不斷地學新知識,結交更厲害的人,融入更高級的圈子,最終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優秀。
而有的人,明明出生的條件就蠻不錯,可因為習慣了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最終被身邊的人迎頭趕上,甚至最終被人狠狠地甩在腦后,蹉跎歲月,碌碌無為一生。
張小嫻說過一句很在理的話:
「生活諸事不順,是因為有脾氣。有脾氣,苦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不亂發脾氣,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而學會不斷地改掉脾氣,甚至脾氣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沒有,那麼心里裝載的將全是格局。
格局大了,人生就順了。
做一個有格局的人。
一個人的格局越大,脾氣越小。
反之也成立,脾氣小的人,格局都大。
《格局逆襲》一書有說:
「有人靠天分逆襲,有人靠身份逆襲,如果妳什麼都沒有,也許只有靠格局了。」
的確,人的天分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出生時的身份也不是自己能選擇的,唯有格局,自己完全可以爭取。
如果自己出生卑微,或是成長的資源匱乏,甚至完全沒有人脈和靠山。
那麼,就靠自己一點點去爭取,去努力,做到白手起家。
管好自己的脾氣,做好自己的事情,只管耕耘,莫問前程。
要知道,好好管好自己的脾氣,就是最起碼的修行。
正如胡適所說:
「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于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低級的事,莫過于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所以,努力打磨自己的眼界和格局,隨時隨地可以將脾氣壓下去,如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寫道: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然后,拾起自己的自信,撐起自己的格局,造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