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畫家莫迪里阿尼曾經說過:
「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雙眼都用來盯著別人,所以我們要用一只眼看世界,留另一只眼來審視自己。」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用一只眼冷靜地觀察世界,用另一只眼冷靜地審視自我。
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要讓自己先活明白了,才能真正看得透別人。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真正活得明白清醒呢?應該做到:認識自己、成全自己、放過自己。
認識自己,在于試圖為人生尋找到一個出口。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活在一個「思維牢籠」里,不知道自己是誰,卻硬要表現出一副從容自得的模樣。
這種心態,如同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也不知道自身有多渺小。
在《哲人言行錄》里,有人問泰勒斯:「何事最為難?」
他簡潔明了地回答了五個字:「認識你自己。」
沒有認識自己作為前提,就好像你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就胡亂地買幾條褲子一樣,只能不斷地試穿,才能搞清楚。
可是,你會發現,生活里有太多的人,明明在同一個道上摔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可依然搞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反而依舊不可救藥地一直錯下去。
蔣勛曾說:
「生命是一場對話的旅途,與自己對話,與周遭對話,與世界對話。」
試著了解自己吧,拿出精力和時間跟自己對話,早一點認識自己,就能早一點地尋找到人生的出口。
因為只有找到了出口,你的生活才會開始走入下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
薩古魯曾說:
「理解自身現有生活中的局限,并且最大程度地活出精彩,然后看看怎樣才能超越這些局限,具備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認識自己的處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要害怕看到自己有多少的缺點或缺陷,因為缺點人人都有,不足為奇。
也不要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優點,因為優點到了某種環境,它可能不是優點,而是一種災難。
找到你的生存之道,堅定你的做人之道,認識到人性的復雜和簡單,堅守自我的初衷和信念,一步步從簡單,走向純粹,從純粹,創造高貴。
詩人歌德曾說:
「無論你出身高貴或者低賤,都無關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
認清你自己的信念,守好自己的底線,厚德載物,用真誠真實的自己,走向更遠的地方。
成全自己,在于生命只有一次。
人類的使命,其實應該像花朵一樣簡單,即便在短暫的花期里,也要燦爛地綻放一次。
而你,不管身居高貴,還是處于卑微之中,都要為自己的人生綻放一回。
這一回,就是成全你自己。
當你試圖去成全自己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正如電影《霸王別姬》中所說: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人活著,不管多苦多累,就將這些汗水化作澆灌人生之花的雨水,朝著一個自始至終只有它的方向,努力下去。
靠自己,才能自我成全。
正如拿破侖所說:
「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人生是燦爛,或黯淡,全憑自己。
如果你信,目標就有實現的可能,若是不信,別人將事實擺在眼前,你也會覺得是假的。
成全自己,全然在于自己該如何去想、去做、去信。
余華說: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于自己的生活。」
別人的人生,你難以左右,而你的生活,主動權則在你手中。
越是敢選擇走自己的路,接下來的路,才能走得越來越像自己。
你越是渴望著成全自己,這個世界才會為你在背后拉起序幕。
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在《擺渡人》中,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假如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那麼,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毫無疑問,答案就是成全自己。眾生蕓蕓,能否為自己的人生打開一個缺口,看到其中照射出來的光亮,就在于你是否愿意成全自己,為自己的人生綻放一回。
放過自己,則在于學會順其自然,平心靜氣地活著。
放過自己,是一種高規格的生存智慧。
人活到最后,最好的活法不過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
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而是讓自己盡量地活在塵埃里,變得不起眼,懂得放過自己。
這個時候,就會發現,人的從容和美好,從容都只不過是心靈能獲取哪怕半刻的安寧。
屠格涅夫說:
「生氣就是拿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對于外界,不要再為別人的錯誤來自我傷害,對于自我,也不要再因為耿耿于懷而陷入煎熬。
人生雖苦,可你倘若不去打擾心里的「苦」,它就不會翻江倒海,而是在不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慢慢地沉淀,直至恢復平靜。
《格言別錄》中說: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活得灑脫一點,超然一點,淡然一點,豁然一點,泰然一點。
慢慢地,就會心靜一點,心定一點,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修行,各有各的生活。
放過自己,回歸最本真的生活,然后,慢慢地觀賞、享受這個世界,又慢慢地忘記這個世界。
就像白落梅說的:
「遇見該遇見的,擁有能夠擁有的,也忘記需要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