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帖子:「哪本名人傳記,讓人最為受益?」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富蘭克林自傳》最令人受益。愛好文學的人在里面學寫作,渴望成功的人在書中學自律,不會人際關系的能學會社交。」
在這本書中富蘭克林用平實的筆觸,以回憶的方式向兒子娓娓道來自己的經歷:
少年獨闖費城,創辦報社;青年成家立業,實施道德圓滿計劃;中年涉足政壇,取得巨大成功。
這本歷史上閱讀人數最多的自傳,被廣大讀者譽為是「一本以教訓換經驗的社交大全。
」
讀懂書中這六句話,也就掌握了人際關系的潛規則。
1
「眼下犧牲一點虛榮,往后會得到厚厚的回報。」
富蘭克林曾在創建圖書館時到處拉贊助。當時不但沒籌到錢,還傳出他沽名釣譽的閑言碎語。
在后續的游說中,他改變策略,說這個計劃是朋友發起的,自己不過是幫忙跑腿。
結果資金很快就到位了。富蘭克林由此總結出經驗:槍打出頭鳥。辦事要盡量把自己放在不顯眼的位置。
後來他在籌建費城大學急需大量募捐時,曾親自編印了關于當地青年教育建議的小冊子。
在免費散發給居民的宣傳冊序言中,他聲明這些建議是幾位富有公益精神的紳士的舉動,自己僅僅是受人委托。
募捐非常圓滿,他的辦事能力也備受眾人稱贊。
老子《道德經》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功成而不居」,是在經歷世事沉浮后看清的人情世故。把功勞完全歸功于自己的人,往往不會得到好的終局。
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也能常常保持和諧狀態。為而不居、甘于處下的人,反而更容易收獲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2
「愛爭長論短、反駁辯難的人做事一般都不走運。他們有時候能獲得勝利,但永遠也得不到友善,而友善對待他們則更有用處。」
富蘭克林從小就喜歡和朋友爭論。為駁倒對方,言語不過癮,還會通過書信用文字繼續反駁。
他還自學辯論技巧用于與人爭論。
當他又一次在步步逼近中,使交流的另一方陷入了為難和矛盾時,一個朋友指出了富蘭克林的問題,并把人們對他言談武斷、目中無人的評價如實相告。
富蘭克林非常慚愧,下決心改正自己武斷的交流方式。
當他認為別人的主張不對時,不再立馬挑明不妥之處。與人討論中,他也盡量少使用表示確定看法的詞語。
這種謙虛的態度,不僅使對方樂意接受他的觀點,也讓他在後來發現自己的意見有錯時,仍有台階可下。
如沐春風的交談成為富蘭克林日后建立友誼的重要方式。
其實真正的聰明人,遇到爭論,都會先選擇放低姿態,釋放善意。贏了架勢,輸了感情,是世間最賠本的買賣。
人生海海,理解比正確重要,包容比輸贏重要。與人相處,適當的服軟,才是最有素質的修養。
3
「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富蘭克林當選為議會秘書后第二年,又獲得提名。但這次,一個頗有背景的新議員堅決不同意他連任。
富蘭克林出于自己印刷事業的考慮,雖然很想再次當選,但他并沒有低聲下氣討對方歡心。
當打聽到這位議員愛好收藏書籍,家中有件稀世珍本后,富蘭克林用誠懇的語氣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借到這本書。
對方立即派人把書送來。一個禮拜后富蘭克林將書還回去,還附了一張表達強烈感謝的條子。
後來在議會碰面時,該議員一改常態,彬彬有禮地找到富蘭克林攀談,兩人後來成了莫逆之交。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
人們總是透過被需要來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生活中麻煩別人,尤其是在他很擅長的方面提出請求,會讓對方感受到被認同和尊重,從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有時候,很多機會就隱藏在這一來一往背后。學會適當麻煩別人,是最高級別的情商。
4
「朋友之間做買賣,話要說清楚,事要記在心,這樣的朋友才是永遠的朋友。」
1733年,富蘭克林委派了一名既老實又專業的工作人員,去南卡羅來納成立新印刷所。
他們簽訂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合伙協議,把所有項目都規定得明明白白,沒有任何可爭執的余地。
根據合同,富蘭克林為對方配備了一台印刷機和一套鉛字,并如期支付了三分之一的費用。而自己每次也如期收到了約定的三分之一的利潤。
後來富蘭克林把重心轉移到公益事業上,就將印刷所全部移交給考察了4年的大衛·霍爾。
在完善的預防措施保障下,富蘭克林只管領取分紅。他們的合伙經營持續了十八年,雙方都非常滿意。
一段關系,不管以前多好,要一起做事,就一定要先把丑話說在前面。
合作難免存在利益糾紛。
親兄弟,明算賬。把情義與規則分開,公事與私誼分開,才能真正地做到兩者兼顧。
人際交往所求無非是長期穩定,丑話說在前面,才是真正的靠譜。
5
「雖然我沒有增進自己的財富,卻結識了一些非常聰明的朋友,他們的言談讓我受益匪淺。」
富蘭克林有個童伴叫拉爾夫,頭腦靈活,能言善辯。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文學,又一起離開家鄉費城。
拉爾夫經常向富蘭克林借錢,這筆為數不小的金額一直也沒還回來。盡管如此,富蘭克林依然關愛他的朋友,認為對方具有很多可愛的品質。
他後來又結識了許多有智慧的朋友,并經常向對方請教。這些朋友感受到富蘭克林的真誠,又把他介紹給自己其他的朋友,擴展了富蘭克林的人脈圈。
他後來在美國政壇能獲得眾多的支持,就是因為擁有這些朋友。
《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與朋友相交,須將他們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
交友是一門學問,利益之交、銅臭之交,不可能交到真朋友。
以友為「鏡」,誠交而不利交,才能找到真朋友。人無完人,再優秀的朋友也不可能沒有缺點。
司馬懿說:「看人之短,天下無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長,世間一切盡是吾師。」
誠以待友,以友為鏡,自己也會受益匪淺。
6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于真實、誠意和廉潔。」
亦師亦友的德納姆,是對富蘭克林影響最深的人之一。
德納姆做生意失敗時欠了很多債,竭盡全力還上一部分后就去外地發展了。
他發財后很快回到家鄉宴請債主們吃飯,同時連本代息還清了所有欠款。當富蘭克林想更換工作時,年長的德納姆建議富蘭克林去做自己文具店的辦事員。
他用心教富蘭克林管理賬簿,不厭其煩地帶著富蘭克林在生意人中周旋,像父親一樣耐心地傳授如何購置各類型貨物,以及監督包裝。
即使後來德納姆因一場大病臥床不起,臨終前還通過口頭遺囑,給富蘭克林留下一筆小小的遺產,表達對他的關愛。
富蘭克林一生都深受到德納姆優秀品質的影響。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吸引力,不是容顏、也不是財富,而是傳遞給對方的真誠和信賴。
一開始讓人舒服的也許是言語,也許是套路,但後來令人信服的一定人品。
人際交往中最可貴的,永遠都是一顆真摯的心。
end
喬治·華盛頓曾說:「在我一生中,能讓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蘭克林,第二位也是本杰明·富蘭克林,第三位還是本杰明·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以自身強大的個人魅力,成為了美國夢的代表人物。
這本《富蘭克林自傳》不但是一部文學巨著,更是一部父親寫給子女的社交關系指南。
書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是為人處事的經典案例。
阿德勒曾說:「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沒有人是一座獨立孤島。古往今來,社交能力既是圈子和格局的代表詞,也是人生幸福生活的重要環節。
真正領悟了書中這6句話,就能撥開社交的重重迷霧,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
愿以此文,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