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譯文:士樂于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樂于為喜歡自己的人修飾打扮。
在《戰國策》原文中,這是豫讓決心為重用和信賴自己的知伯復仇時說的話。豫讓是晉國人,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躋身智伯門下后受到尊寵,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豫讓為了給智伯報仇改名換姓,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
在邢邑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后終于被捉,豫讓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于是懇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讓其刺穿以完成心愿。
趙襄子答應了豫讓的要求,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后自盡。豫讓成為比荊柯刺秦還要早若干年的「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兩句話概括了人們的一種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難得,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又賦予這兩句話不同的含義而經常引用。
2.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譯文: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
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意思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在齊國的政治地位,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得有許多安全的退路才行。這兩句後來成了成語「狡兔三窟」的典故,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災禍;也可用于戲稱人的住處多,到處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3.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譯文:別人對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記;自己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這幾句淺近平易的話雖然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借鑒觀念,但對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行為,也會遭到人們廣泛地鄙棄。自己給了別人一點幫助或一點好處便念念不忘,動輒重提,同樣為大眾所不齒。
4.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譯文:注重小節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恥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春秋時代,管仲用箭射齊桓公,射中了他的帶鉤,這是篡奪;侍奉公子糾而不能為他殉死,這是怯懦;被魯國囚禁,這就是身遭凌辱。這三種行為可以說是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恥辱。
假使管仲終生窮困,因為曾遭監禁感到壓抑而不出仕,因為自己所遭受的恥辱感到慚愧而不去拜見齊桓公,那麼就不免做一輩子被羞辱的卑賤之人。然而管子同時擁有這三種過失,卻執掌齊國的政事,一舉匡正天下,九次會盟諸侯,使齊國成為五霸的首領,美名傳遍天下,光輝照權鄰國。
5.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譯文:用錢財交朋友,錢財用完了交情就會斷絕;貪美色面結合,到年老色衰時愛情就會消失。
6.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譯文:作父母的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不能只顧眼前得失。
這句話出于「」觸龍說趙太后「」,放之今日仍有非常深遠的教育意義。
7.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譯文: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惡,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容易互相親近。
內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就是競爭的對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產生憎惡甚而仇視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憂患的人,或同病相憐,或同仇敵愾,所以容易相互親近,引為知己。
8.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譯文:懷藏著貴重的寶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擔任重大事業的人,不能夠輕視敵人。
深夜行走,懷有重寶,可能遭圖財者的搶劫,招致殺身之禍。同理,擔當重任者應時時謹慎,不可輕敵,否則將遭暗算,招來災禍。因為「重寶」和「大功」,都會招來忌妒,淺俗的說就是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
9.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譯文:謀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計劃不果斷,名望也不能建立起來。
若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謀劃并注意保密,若計劃泄露了,或多謀而寡斷,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則將一事無成。
10.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譯文: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
很多人做事開始的時候總是雄心壯志,宏圖遠大,可是慢慢的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毅力,沒有了決心,到最后草草了事。所以我們做事要善始善終,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
11.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
譯文:無形者,形之君也:無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君:統轄,主宰。無端者,事之本也:沒有發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見微知著,未雨綢繆,有助成功。
12.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譯文: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
亡羊補牢的故事大家不會不知道吧?
13.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譯文:寧可作雞的嘴巴,決不作牛的肛門。
鮑彪注:「《正義》云:雞口雖小乃進食,牛后雖大乃出糞。」這兩句話喻示人們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寧可在小局面中獨當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語有云「寧為雞頭,不作鳳尾」。
1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譯文: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記,它可以成為后事的老師。
前車之覆,可以為鑒。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
15.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
成大事者不謀于眾,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
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就去做。征求別人過多的意見反而影響自己的決策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