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司馬懿:人這一生,最怕擁有的「智慧」
2022/09/27

開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位謀士:

曹植說他:「魁杰雄特,秉心平直」。

崔琰言他:「聰亮明允,剛斷英特」

他曾拒絕出仕,卻成了曹魏最為倚重的臣子。

他為人低調處世,卻在最后把三分天下全部收入囊中。

他,就是被人稱作「冢虎」的司馬懿。

冢虎,意為藏伏在墓穴之旁的老虎,善見機而動,迅猛異常。

司馬懿正是如此,他彎得下腰,沉得住氣,抬得起頭。

三個處世錦囊,讓他最終坐擁四方,成為最大贏家。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司馬懿的成功之道。

一、彎得下腰

彎得下腰,意為「謙卑」。

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誰穿上謙卑這身衣裳,誰就是最俊美的人。

在整部三國大戲中,司馬懿簡直就是謙卑的代名詞。

年輕時,熟讀儒家經典的他待人就謙恭有禮。

后來入魏國為官立下赫赫戰功,司馬懿非但沒有居功自傲,反倒更加謙遜。

有一回,魏明帝曹叡要遠征遼東,問計于司馬懿。

那時司馬懿已是兩朝元老,位高權重,許多人在私下暗嚼舌根,說司馬懿要篡奪皇權,流言蜚語甚囂塵上。

于是,司馬懿對曹叡的態度就顯得猶為重要,如果失了禮節,那麼必定會授人以柄。

就在這重要關頭,司馬懿「善于彎腰」的特質一覽無余。

面見魏明帝時,他嚴格按照大臣覲見皇上的規矩,解下佩劍,脫掉鞋子,快步上前,對著曹叡就是一個跪拜大禮,盡顯謙卑的姿態。

等聽完曹叡的話后,他又恭恭敬敬地站起身,向著曹叡彎腰跪伏,陳明自己的主張。

曹叡發問一句,司馬懿就彎一次腰行一次禮,沒有半點輕慢。

「此去遼東四千里,往需百日,攻需要百日,還需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共計一年足矣。」

聽完他的陳述后,曹叡非常滿意,不僅僅是因為聽到了想要的答案,更是被這位年過六旬的元老那份謙恭態度所折服。

從此,曹叡對司馬懿更加信任佩服,凡有國家大事,必咨詢于他,司馬懿儼然成了第一權臣。

善于「彎腰」的司馬懿,不僅澄清了謠言,更獲得了君王的贊許,可謂一箭雙雕。

很多時候,謙卑就是最好的交際工具。

司馬懿的謙卑讓他在與人相處時,顯得毫無「攻擊性」,這使他保全自身的同時還贏得了曹氏集團的信賴,為他后來一步步實現宏圖累積了資本。

如同泰戈爾曾說的,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接近偉大的時刻。

一個人越想實現自我的抱負,就越要虛懷若谷,恭順謙和。

二、沉得住氣

而除了愿意彎腰的謙卑,司馬懿還很「沉得住氣」,意為「善于忍受、極富耐心」。

最為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和諸葛亮那場于五丈原上的巔峰對決。

那時,面對攻勢凌厲的諸葛亮,司馬懿的策略是——堅守不出。

因為他深知諸葛亮的謀略才能,更明白蜀軍長途跋涉必然糧草不足,只要耗下去就會有勝算。

那時蜀軍在魏軍賬前天天謾罵,言辭粗鄙不堪入耳,士兵們無法理解司馬懿的做法,認為他畏懼蜀國,膽小如鼠。

司馬懿身邊的將士們也憤怒不已,屢屢請戰。

但司馬懿非常沉得住氣,就是不允!

后來諸葛亮送來了女子的衣物羞辱司馬懿,司馬懿還是照單全收,沒有半點憤懣激動。

五個月后,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不戰而退,司馬懿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如果他之前沉不住氣出門迎戰,恐怕就要損兵折將,遠不如這樣贏得輕松。

司馬懿的善忍耐心讓他總是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后來魏明帝去世,和司馬懿一樣貴為托孤大臣的曹爽對司馬懿百般排擠。

他為了專權,向天子進言想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明升暗降;

又啟用心腹,獨斷朝綱;

更大肆興兵,導致魏國國力衰退。

這些事情,司馬懿看在眼里,但他卻一言不發,甚至一度裝病不問政事。有人來找他抱怨,他只說了一句:

「且止,忍不可忍。」

其實,司馬懿心中早就有了謀篇布局,只不過在時機未到之前,他不為所動。

嘉平元年,趁著曹爽隨君主一起去祭拜高平陵,司馬懿終于抓住時機。

他上奏太后,屯兵司馬門,控制京都,成功圍剿曹爽,將大權再次握回了自己的手上。

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變」。

劉心武曾說,無論人生遭遇到什麼,不管是預料之中還是情理之外,沉靜永遠是必備的心理寶藏。

沉得住氣的秉性,讓司馬懿總能在錯綜復雜的局勢中保持冷靜的頭腦。

并能權衡利弊,選擇一條最為正確的路徑,這大大增加了他謀事成功的幾率。

為人沉穩,穩中求勝。沉得住氣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笑到最后。

三、抬得起頭

抬得起頭,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挑戰時的信心和果決。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看到司馬懿的謙遜,卻忽略了他骨子里的自信。

早在當年還沒跟諸葛亮交戰的時候,他就寫信跟魏明帝說: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一句「破之必矣」,敢這樣評價三國第一智囊,司馬懿的信心可見一斑。

這份信心在他治軍數十年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很多時候,他的看法總是與眾不同。

別人往東他偏往西,別人要攻他偏偏退守,不按常理出牌。

可事情的結果幾乎每一次都佐證了他的觀點。

青龍元年,蜀軍退兵后,司馬懿手下軍師們都預計諸葛亮來年會再度進攻,建議趁著冬天的時候大量囤積城中糧草。

司馬懿卻拒絕了這個提議。

他說諸葛亮三次北伐,兩出祁山一次攻打陳倉都是無功而返。

如果再戰,他必定不會再攻城而是尋求野戰。而且根據蜀國的國力,要儲存足夠的糧食,必得三年之后才有可能。

后來的事件證明了他的預想完全正確。

景初二年,司馬懿帶兵遠征遼東,他刻意避開敵軍主力,繞過遼水攻打對方的大本營襄平。

部將看不懂他的戰略一頭霧水,司馬懿說:

「敵人營壘高筑,不得不與我們開戰,他們的大軍現在傾巢而出,后方勢必空虛;我打襄平,他們一定畏懼,因為畏懼而出戰的士兵,最容易被擊敗。」

后來果然如同司馬懿所言,敵軍倉皇出來攔截,不出意料地被司馬懿迎頭痛打。

魏軍三戰三捷,勢不可擋。

司馬懿的自信使得他的奇謀屢屢奏效。

記得扮演過司馬懿的魏宗萬就曾在節目上說,他翻了司馬懿的履歷之后,發現他幾乎沒有敗績。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決心就是毅力,信心即是成功。」

司馬懿之所以能成為常勝將軍,跟他骨子里對自己的堅信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從一介謀士到最后一統天下;

司馬懿的「三個錦囊」

既是他打敗敵人的利劍,也是他保護自我的鎧甲;

在化解敵人攻勢的同時,更是將勝利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需要運籌帷幄呢?

行走世間,我們要彎得下腰,在得意失意的時候,都保持謙卑的態度,避免樹敵招致禍患; 要沉得住氣,在面對困難挑戰時,不要著急煩躁,慢慢來,耐心地等待最佳時機; 要抬得起頭,當機會出現時,果敢出手,一擊即中,絕不讓它從眼前溜走。

《晉書》里說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

事實上,與其說是謀略,不如說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司馬懿憑「三智囊」而統三國,如此通達的智慧,相信只要多加體悟,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們也會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共勉之。

去匯報工作,領導說「我現在有事,你晚點再來」,聰明的人這樣做
2024/04/19
領導對你做這些事情,說明已經放棄了,別再賣力工作了
2024/04/19
領導開始孤立你,說明出現了這些問題,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你越是做這些事兒,領導對你越是依賴,不要不明白
2024/04/19
如果領導這樣對你,說明是準備淘汰你了,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面對領導對你的打壓,不要選擇離職,只需做好這3件事
2024/04/19
貝多芬:真正的英雄,非靠強力或思想稱雄,而是靠心靈偉大
2024/04/19
《大亨小傳》:基本的道德觀念,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2024/04/19
史鐵生《病隙碎筆》:人的命運不由人,但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幸運的
2024/04/19
毛姆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人生毫無意義,欲望即是枷鎖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