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下面這種情形嗎?
因為某件小事,孩子突然發起脾氣來,一會兒大喊大叫,一會兒撒潑打滾。
特別是在公眾場合,或者周圍有人看著的時候,你越是急于制止他,他越是歇斯底里,甚至對你揮舞拳頭,兩條腿在空中亂蹬。
《超級育兒師》中就曾出現過這樣一幕:
一天,8歲的男孩辰辰正坐在電腦前玩遊戲,媽媽提醒他該去做作業了。
見辰辰無動于衷,媽媽便催促他:
「還要玩多久才肯寫作業?」
誰知,辰辰居然惡狠狠地回應道:「玩到你死。」
這句話徹底惹怒了媽媽,她拽著辰辰的胳膊,試圖用強力逼兒子就范。
可辰辰的脾氣上來了,說什麼都不願意配合。
于是,憤怒不已的媽媽一邊大聲威脅辰辰「你再鬧試試」、「我弄死你」,一邊用力掐住了兒子的脖子。
而辰辰的反抗也十分劇烈。
他兇狠地瞪著媽媽,嘴裡罵著「王八蛋」、「有毛病」,同時,手腳並用地回擊著媽媽。
這一刻,母子倆不像是血緣親人,倒像是一對互相看不順眼的仇人。
其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和辰辰媽媽一樣:
一見到孩子發脾氣,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如果制止無效,自己的情緒也會跟著失控,甚至不惜用威脅、謾罵、毆打等暴力方式回應孩子的憤怒。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無論是輸還是贏,父母都失去了一個傾聽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那麼,當孩子發火、打人時,我們正確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
看見孩子的需求
並作出及時的回應
當育兒專家蘭海目睹了媽媽任由辰辰打卻不還手時,她意識到局面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趕忙上前拉開了辰辰。
然而,當蘭海拉辰辰時,她卻沒有感受到任何來自辰辰的抵抗。
這時候,蘭海才意識到:
雖然辰辰因為憤怒一直在攻擊媽媽,但同時,他也極度渴望能有個人拉開自己。
了解到這一點後,蘭海蹲下身體,對上了辰辰的目光,並握住了辰辰的手。
神奇的是,剛才還憤怒到要打人的辰辰,居然真的漸漸平靜了下來。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
孩子發脾氣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氣勢洶洶,但他們的內心往往十分脆弱、恐懼。
就像前面提到的辰辰。
媽媽粗暴的動作和威脅的話語讓他覺得沒人愛自己、理解自己,他既害怕又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能學著媽媽的樣子口出惡言,對著媽媽大打出手。
就像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說的:
「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無奈的是,媽媽並沒有看到辰辰憤怒背後的悲傷和無措,只是固執地認為兒子脾氣大、欠管教,一次又一次選擇了以暴制暴。
結果,就是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
所以,下一回,當孩子再發脾氣時,我們不妨把它視作一種求救訊號,問問自己:
「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孩子的需求,其實主要就來自于三個方面,分別是:
陪伴、探索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只有當父母找到了孩子發脾氣的「因」,看見了孩子憤怒背後的需求,才能從根源上化解孩子的胡鬧、打人的「果」。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
而不是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之前,有位媽媽在後台留言求助:
「有一回,我帶孩子去餐廳吃飯。
孩子突然亂發脾氣,我就威脅孩子說再鬧就不要她了。可她還是哭個不停,我一氣之下便把她一個人留在餐廳,自己走了。
雖然幾分鐘後,我又回來接她了,但我感覺孩子明顯嚇壞了。
現在問她什麼都說『可以』、『沒關係』,還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神色,我該怎麼開導她呢?」
聽了這位媽媽的苦惱,我想起了學者馬未都和兒子的故事:
一次,馬未都帶兒子逛街。
出門前,跟兒子約定好今天不買玩具。
可當兒子真的見到櫥窗里的玩具時,還是挪不開腳步,吵著鬧著要買。
馬未都覺得大庭廣眾之下,兒子的哭鬧讓自己很不下來台,于是生氣地對兒子吼道:「要哭回家哭。」
兒子被嚇住了,乖乖回了家。
可沒想到,回家後,兒子卻搬了一個小板凳,坐在客廳里放聲大哭起來。
一邊哭,還一邊說:
「等我長大了,絕不讓我兒子受這麼大委屈。」
作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發脾氣,特別是在公眾場合鬧情緒,難免會覺得這是孩子在對自己權威發起挑戰。
所以總是下意識阻止孩子發脾氣:
「聽話」、「不許鬧」、「再發脾氣就不要你了」。
卻忘了,孩子的情緒也是需要一個出口的。
如果一直被壓抑,情緒不僅不會消失,還會堆積在心底,成為「心理包袱」,徹底堵住孩子的心門。
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就曾告訴我們:
「孩子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裡,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壞情緒,與其用打罵、威脅去阻止。
倒不如試著了解原因,從根源上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