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我卡在而立不惑之間倍感困惑。
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書盡了英雄情義,道盡了世間人心,蘊涵著的更是那取之不竭的人生處世哲學。正如李宗吾在《厚黑學》中所言,閱盡《三國》才寫出《厚黑學》的真諦,可見《三國演義》對世人的影響,已非簡單的歸為四大名著之一,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這麼簡單了。
一部《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各類社會矛盾滲透與轉化,好一個」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投變換大王旗「。與其說它是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不如說它是一部兵書、史書、人生之書,或者說它是一部道盡世間處世哲學的智慧之書。
記得幼時,在書籍匱乏的年代,有幸讀到《三國演義》的小人書(連環畫冊),之后在彩電還未普及的年代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三國演義》電視劇…再之后每當聽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的樂曲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勇冠三軍嫉惡如仇的張飛、心貫金石驍勇善戰的趙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亂世奸雄有勇有謀的曹操等各色人物。那時對《三國演義》的喜好,更多的是臆想自己能有孔明的足智多謀該有多好,偶爾也心念著貂蟬的美好…
世事滄桑,歲月蹉跎了近三十年的時光,把一個當年的小孩變成了今日的油膩寒霜。
再讀《三國演義》,早已脫離了曾經的那些臆斷臆想。深深喟嘆羅貫中把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畫卷中的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輕輕的言與筆下,如匹夫之勇的呂布,足智多謀的諸葛孔明,有勇有謀的忍者劉備以及」寧可我負天下人,怎可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 他們的謀略思想、用人方法、行事風格其實都無時不影響著我們后世人。
在《[毛.澤.東]傳》中就記錄著我們敬愛的毛主席一生都愛讀《三國演義》,而且在不同的時期他對《三國》知識的使用也是不一樣的;還說過看《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 如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根據地。
鄰國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生酷愛《三國演義》,他尤其崇尚諸葛亮的人品與風格,對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有獨到的研究。松下幸之助的經營之道,與《三國演義》大有關系。而且日本許多大企業在培訓管理人員時,要求受訓者必讀《三國演義》,許多日本的企業家認為《三國演義》是他們的成功指南之一。
《三國演義》中不光有一氣周瑜的兵貴神速之謀,二氣周瑜的公關之謀,三氣周瑜的將計就計之謀,陸遜假意恭關公的笑里藏刀之謀等思維技巧性的小權謀,更多還有統領人生的大智慧。
選擇的智慧:選擇大于努力
比如在《三國演義》刻畫的近200個人物中,眾多的人物都面臨著選擇問題。正如《思維力》中說到,選擇大于努力,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命運,夢想照亮人生一樣,諸葛亮和陳宮都在努力地選擇職場,但最終的效果卻大不相同。諸葛亮跟對了人選對了職場,愈走愈順,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相比諸葛亮,陳宮就選錯了職場,路愈走愈窄,最后不得不與曹操分道揚鑣。
有選擇就有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告誡我們:」天道酬勤「,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勤奮并未換來成功,好心也并未換來好報。究其原因就是沒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成就事業不但需要努力,還需要正確選擇做事的方向、方法、心態,以及還有」天時、地利和人和「。要用離職和思維進行選擇,而不是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快活。
情商的智慧: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在《三國演義》眾多人物中,如人稱江東小霸王的孫策,他只活了26歲,26歲的孫策正值青春年華,命本不該絕,但就是因為少年氣盛,易沖動又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終釀惡果。
另一位就是說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心胸狹窄、嫉妒心太強,且又不能忍耐。因此諸葛亮抓住了周瑜的情緒弱點,「三氣」周瑜,竟給活活的氣死。兩位都是大好年華,其事業也是如日中天之時,命都沒了,又何談事業?
還有一位王朗,」耳順「之年在兩軍陣前和諸葛亮罵戰死于羞惱,他的死純屬心里素質太差,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情商太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諸葛亮就是針對其心里特點,一擊命中。
相似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的死說明了一個小問題,想要有出路成就事業,僅僅憑借高智商、高能力是不夠的,關鍵是還要看是否有較高的意志力、自我情緒控制力,如諸葛亮一樣可以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與他人相處的人際關系能力。
人生在世,無非是認識和自我管理,在社會闖蕩,無非是學會識人知人,并管理他人,而這里最能體現的無外乎就是最好的情商體驗。
忍耐的智慧:忍耐是成功的基石
《老子》說過「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詳,是為天下王」,也就是越是強大的人,越懂得忍耐;越是成功的人,越懂得忍耐,以待厚積薄發,一鳴驚人。而古今忍者成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20年,終于雪恥成就春秋霸業;戰國時代趙國大臣藺相如忍受廉頗的非難,終成就了將相和的美名;張良忍老者拾履之傲得《太公兵法》終成漢初三杰之一;滅大秦帝國的劉邦,更是一位忍辱負重的大成者,最后戰勝了項羽。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當屬首屈一指的忍讓高手,自桃園結義后一直寄人籬下,先后跟隨了劉焉、盧植、公孫瓚、陶謙、呂布,在跟隨曹操時更是巧借雷聲以避免了殺身之禍并消除曹操的疑惑之心,之后更是忍受了三顧茅廬請孔明的「傲」,終以三分天下成就霸業。暫時的委曲求全,是為了渡過當時的逆境,是為了更好的未來。 但凡有所成就、有所作為的人,忍耐都是他們一生的修行。
適度的智慧:勝在適度敗在過度
人生有度,勝在適度,敗在過度。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過度的人和事,如楊修的過度小聰明,典韋、淳于瓊的貪酒過度,張飛、王朗、周瑜、孫策的嗔怒過度,劉備的固執過度,諸葛亮的大包大攬、操勞過度等,這些過度終究使他們要麼吃了敗業,要麼沉疴成疾終喪命。
人的一生中犯最易犯的錯誤就是過度,不要以為多干就好,一旦過度了、過火了便會弄巧成拙,相信大家都聽過畫蛇添足的典故。因此先人教導我們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倘若我們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國演義》中的人和事警示我們,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我們做人做事,很多時候犯的錯誤,并不是干的少了,而是干的太多、心太急,走的太遠,偏離了度。不足尚可彌補,過了,再回來就難了。凡事有度,自成天地。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國的謀略知識,處處傳遞著人生的智慧,需要常讀常新。
如果說這些智慧能為您打開閱讀《三國演義》的一扇窗,保持對它的喜愛,那麼也真誠的歡迎你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