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多,表妹突然打了語音電話給我:
「要是找不到人哭訴一下,我怕我會想不開……」
從她抽泣中夾雜著怨恨的語氣里,我了解到:
原來,她那個14歲的初二女兒,就在剛剛,爆粗口頂撞她,表妹夫還跟她大吵了一架。
「你說,我怎麼養出這樣的白眼狼,怎麼就攤上這樣的老公?」
當她拋出這兩個問題時,坦白說,我很心疼,也很同情,但更多是思考。
其實如果她能跳出來好好看一看自己平時和女兒、老公的相處,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不會說話的孩子,是誰養出來的?
表妹是個全職媽媽。
自從女兒上五年級後,她就辭掉工作,化身為24小時保姆,整天圍著家裡人轉。
怕粗枝大葉、一根筋的妹夫越幫越忙,她很少主動使喚妹夫,什麼事都自己親力親為。
在家,她有絕對的話語權,雖然性子軟弱,卻處處要強,說話也很刻薄。
看女兒放假在家不好好寫作業,不是關心地詢問,而是罵罵咧咧:
「看你這廢柴樣,以後能考上好大學才怪,小心跟你老家叔叔一樣,一輩子當農民。」
要是妹夫護女心切,叫她別這樣跟女兒說話,表妹直接「懟」回去:
「就你只會指手畫腳,有幫我分擔過什麼嗎?不會做,就閉上嘴巴什麼都別說。」
好幾次去表妹家做客,聽她伶牙俐齒、得理不饒人的說話方式,多少有點受不了。
而這次問題的爆發,還是跟女兒不學習只看手機有關。
表妹一時氣不過,指著垃圾桶破口大罵:「你要想成為垃圾,和你爸一樣,我也沒辦法」。
口無遮攔的一句話,瞬間引爆了妹夫和女兒的怒火:
「有你這樣說話的嗎,太過分了吧!」
「說說說,整天就知道說,我看我爸就是瞎了眼娶到你,神經病!」
知道女兒到了青春期,開始不服管,對父母說話也沒禮貌,不客氣,但表妹怎麼也想不到,女兒的嘴巴這麼毒,這樣對親媽說話。
之前提醒過表妹,不要在女兒面前數落妹夫,也不要總說傷人的話。
可她不當回事,我行我素,昔日種下的因,結出今天的果,不好怨任何人。
的確,孩子說話不懂分寸、缺乏對長輩的尊重、沒有教養,當父母的,肯定傷心難過。
但想過沒,誰給孩子做了錯誤示范;又是誰,讓孩子誤以為攻擊、辱罵、貶低是正常的表達?
童話大師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身上一定有父母的遺傳。
會說話的孩子,世界總會善待他
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威廉·艾利奧特有一句勸導:
「在對一個淑女或紳士的畢生教育中,我認為只有一種智力開發是必要的,那就是精確而優雅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我們都希望世界能善待自己的孩子,卻往往忽略正確引導孩子口中常對人說的話語。
不會說話的孩子,容易激發別人的怒氣,影響並破壞與人之間的和睦。
相反,會說話的孩子,知道說話的分寸感,不僅體現了自身的修養,還給身邊人帶來溫暖。
前幾天在小區測核酸現場,就遇到這樣一個國中男孩。
因為排隊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酷熱之下,多少會口出抱怨和不耐煩。
男孩主動掏出電動風扇,遞給前面一位一直在擦汗的老奶奶,還不停安慰道:
「奶奶,您用,這種天氣確實很不舒服,您有帶水嗎,我這里有沒開的礦泉水,您需要的話,給您喝。」
旁邊的另一個老人家也附和過去,跟男孩攀談。
雖然說的話題,男孩未必懂,但從頭到尾,他都很認真聽,積極回應。
老人家嘮嘮叨叨說完一堆,他從不插嘴,或顯得不耐煩,怕老人家說得累,還細心提醒:
「爺爺,您要不先喝口水,再慢慢講。聽您講這些東西,我又長見識了。」
他的禮貌、謙和,讓跟他接觸過的老人家贊不絕口。
還不忘打聽他是哪一家人的小孩,這麼懂事,這麼會說話。
當時見證全過程,我的確被這個男孩的高情商、好修養深深折服,更覺得他的「受歡迎」不無道理。
誰都喜歡言語間能傳遞善意的孩子。
懂得體諒別人的處境,知道顧及別人的感受,讓所有和他親近的人都很舒服。
如蔡康永所說:
「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
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會越快樂。」
的確,語言藏著情緒和溫度。
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感,不惡言相對,不指指點點,留下的,才有可能是成就自己的好評價。
一個孩子會不會說話,決定了他後半生的造化。
用詞正確,談吐干凈,會說話的孩子,不管去到哪裡,都能贏得世界的掌聲和鮮花。
如何養出一個會說話的孩子?
究竟怎麼養出會說話的孩子?
我想首先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和示范,讓孩子感受到話語的溫柔和力量。
然後再通過科學地教導,一步一步提升孩子說話的修養。
結合相關的研究和專家分享,我總結出父母們可以遵循的「3F」教養指南:
1、Fact(引導孩子學會傾聽事實)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一書中,作者舉了這樣的例子:
一個美國男孩發現自己美術課上捏好的小泥人被同學弄碎了,氣得很想罵同學一頓。
這時爸爸反問他:「你的同學怎麼說?」
男孩仍沉浸在盛怒之中,就算聽同學說自己不是故意的,也不願相信,認為同學就是討厭鬼。
爸爸見狀,安撫好他的情緒後,便引用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講給他聽,慢慢引導他應該聽聽朋友的表達和解釋,不要急于下定義,否則會冤枉別人。
其實爸爸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希望兒子懂得:
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要建立在學會傾聽事實的基礎上。
只要聽清楚、聽明白,不把自己的意思、情感投射到別人身上,才能作出最準備的回應。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