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楊振寧82歲娶28歲的潮汕姑娘翁帆,著實將大家給震驚到了。
當時很多人對他們的婚姻不看好。
如今,翁帆都42歲了,她和楊振寧的感情依然穩固。
翁帆當初做這個決定時,真的有點驚世駭俗。
54歲的年齡差距,不是一般的小!簡直可以當爺爺。
在翁帆之前 ,也有一個潮汕女孩,叫郭翼青,她1936年嫁給程潛將軍時,兩人相差37歲,
她婚后前后懷孕16次之多,生下了6個女兒。
可惜當時的醫療條件很有限,幸存下來的只有6個女兒。
與翁帆自己要求嫁給楊振寧不同,郭翼青嫁給程潛將軍,是包辦婚姻,甚至兩人在結婚前,都沒有親自見過面。
除了巨大的年齡差距,兩人的經歷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一個是從小生活在富商家里的深閨里,要求笑不露齒。
一個是騎馬打仗、拿槍桿子說話的軍人。
差別如此大的兩個人,結合后,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嗎?他們的婚姻後來幸福嗎?
1936年,汕頭一個年方17歲的女孩遵循「父母之言、媒妁之約」坐上了大花轎。
排場很大,迎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嗩吶聲簡直要震耳了。
這一切,都因為她要嫁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將軍。
可是她的心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她之前并沒有見過這個將要成為自己丈夫的男人,只知道他是個將軍,
然后就是他比自己大很多,可以當自己的父親了。
那個年代,這種包辦婚姻非常常見,而且是主流。
面對一切都是未知,她心里忐忑不安。
從此,就要告別疼愛自己的父母,到一個陌生的府上生活。
這種感受,有點像揭開盲盒。
這個女子叫郭翼青,從小就生活在富足的環境里,她的父親是一位富商,母親也出自書香世家。
而郭翼青也生得天生麗質,在當地也是方圓幾里皆知的美女。
等她到了16歲,來說媒的媒人簡直要踏破門檻了。
一是因為她的父親是富商,家里底子好,
二呢,她長得美麗,又讀過一點書。
在那個年代,女人工作的機會極少,
開明家庭的女孩,也會被家里送去上學、讀大學,
但大多數女孩的路基本上就是:成年后,嫁人、生孩子,相夫教子,操持家務。
汕頭當時處于廣東,在男女平等觀念上,還是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
父母對郭翼青的安排就是到了適婚年齡, 就嫁給一個好人家,安安穩穩地過日子,生幾個孩子,當個賢妻良母。
所以,郭翼青到了十幾歲后,就沒有繼續上學。
養在深閨中,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
直到一天,母親告訴她:
「閨女,你父親給你找到了一個好歸宿,
對方是個將軍,但也是有文化的人,曾經考上了秀才,後來才投身革命,只是年齡有點大。」
她聽了,低頭不語,她心里默想:
「早就提倡婚姻自由了,可是我的婚姻,卻無法自主!」
但她不能反抗,因為在當地,婚姻基本上都是這樣的。
母親見她不語,又對她說:
「這女人啊,嫁個有一些閱歷的男人,會懂得疼女人一些。
毛頭小伙子,哪里懂體貼老婆?」
好吧,父母一直都很疼自己,她只能將自己交給命運。
新婚當天,當她第一次見到新郎,兩個人都被震驚到了!
她原本想將軍應該是很嚴肅,一副威武的樣子,沒想,眼前的這個將軍,
穿著淺色西裝,神采奕奕,而且很和藹。
而新郎也被震驚了! 這也太年輕、太美貌了吧!
之前他只聽中間人說,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女子,但沒想這麼年輕,18歲都不到!
這個習慣于馳騁戰場的威武將軍,見到如此嬌妻,心里不僅充滿了柔情。
而這個17歲的女孩,對眼前這位將軍的過往輝煌史還不太了解。
程潛生于1882年,與毛主席同為湖南老鄉。
他早年考上了秀才,但後來科舉制度被廢除了。
清朝也搖搖欲墜,他後來去了日本,在日本留學時,就加入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
1908年,程潛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后,他負責開始訓練新軍,還在廣州創辦講武學堂,任校長,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
在軍閥陳炯明叛變事件中,是他全力以赴掩護孫中山,才使孫中山能夠脫險。
後來孫中山在黃埔軍校成立時,本來決定程潛為校長,蔣介石和李濟深作為副校長,
蔣介石比較小家子氣,不愿屈居人下,他跑到上海躲了起來,
程潛為了顧全大局,主動把「校長」的位置讓給了蔣介石。
後來在抗日戰爭中,程潛擔任了總參謀長和第一戰區司令這樣的關鍵崗位。
可以說,他為了革命事業,付出了很多。
後來國共發生內戰,他也是對大勢看得很清楚:
1949年4月國共和談破裂后,他以大局為重,宣布接受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
1949年8月4日,程潛和陳明仁宣布湖南正式脫離國民政府,湖南得以和平解放。
湖南的百姓也免遭血戰之災。
程潛自日本留學回國后,大部分時間是在軍營里度過的。
他在迎娶郭翼青之前,有過三段婚姻。
第一任夫人黃理珍,生有兩個女兒,即程博廉、程博壽;
第二任夫人名字不詳,生有一子三女,即程博德、程博智、程博乾、程博信;
第三任夫人周劫華,生有三子一女,即程博洪、程博碩、程博厚、程博勇。
但前面三個夫人,都因為身體多病而早早撒手人寰。
總之,當郭翼青嫁給程潛時,程潛已經有了四個兒子和6個女兒。
也就是說,郭翼青自己還是個17歲的大姑娘,她就要給10個孩子當后媽!
困難可謂不小!
結婚之初,程潛的官職已經是二級陸軍上將。
他平時工作很忙,在家的時間很少。
而且前面幾個夫人生的孩子,大的已經成家立業,并不與他們住一起。
小一點的有保姆照顧。
郭翼青一個人在家,家務有人做,她于是萌發了繼續讀書的愿望。
她支支吾吾的向新婚丈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丈夫很爽快的同意了,還積極支持他:
多讀點書,很有好處!將來也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郭翼青感受到了自己被充分的尊重。
程潛公務繁忙,在家的時間不多,即使 回到家,他也比較少言語,他更傾向于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對嬌妻的疼愛。
比如吃飯這件事,郭翼青發現餐桌上的菜,以她愛吃的潮汕菜為主,
只有一道湖南菜。
原來這是程潛吩咐廚師這樣做的。
他知道妻子從小喜歡吃清淡的菜,而不喜歡吃辣的。
每次只要出差回來,丈夫都不忘給她帶禮物。
多數是當地的特產,比如上海的點心、南方的 水果,
江南的絲綢、揚州的脂粉等。
雖然是一些小事,但還是讓郭翼青內心很感動,她覺得丈夫在內心很關心她。
有一次,程潛的下屬告訴他,太太有幾次上街,看到街頭的乞丐、孤兒,都會將身上的零花錢施舍給他們。
程潛從此在郭翼青的梳妝台里,經常多放一些零散的鈔票。
除此之外,程潛還默默地接濟郭家因為戰亂而敗落的親戚,而且以郭翼青的名義送去款項。
郭翼青當時并不知情,後來受到幫助的親戚向她道謝,她才知道是丈夫默默安排這一切。
自此,她對這位大37歲的丈夫,更加欣賞了。
婚后,郭翼青一共懷孕了16次,但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女兒,即程熙、程瑜、程文、程欣、程丹、程玉。
郭翼青也一直很想為丈夫生下一個兒子,可惜事與愿違。
但程潛此前已經有4個兒子,所以他并不是很在意這個。
盡管郭翼青沒能生下兒子,但是兩人共同生活30多年,兩人感情一直 很穩固。
總之,郭翼青在家里幾乎不用操什麼心。
程潛在家的時候,會向她和孩子們講述歷史掌故和古典文學作品。
解放后,程潛先后出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郭翼青的女兒們 ,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小時候還能跟隨父母到北戴河度假,比起同齡人,還是幸福很多。
程潛晚年時,一家人住在北京的一座二進四合院里。
1968年4月9日,87歲的程潛醫院因病去世,而此時郭翼青才49歲。
此后,她沒有再婚。
她選擇回到湖南,投身到工作中:
她到曾經工作過的湖南省婦聯工作做基層的工作。
她還積極呼吁促進兩岸和平。
她還是首屆全國婦女聯合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
還擔任過民革中央委員,全國 政 協 委 員。
1996年,77歲的郭翼青因病去世。
自從程潛去世后,她一個人度過了28年。
晚年時,有人問郭翼青,怎麼看待她和程潛的婚姻,
郭翼青非常從容的回答:
「嫁給他,我這一生,不后悔。」
臨終前,她還交代子女,將自己和分別多年的丈夫合葬。
子女們,也按照她的遺愿做了。
從此,她和丈夫長眠在八寶山。
郭翼青在那個年代,不得不接受包辦婚姻。
但她還是比較幸運的,她嫁給了一位懂得疼她、尊重她的丈夫,
雖然丈夫比她年齡大37歲,但并不專制,對于她沒能生下兒子,也不介意。
而郭翼青也很知書達理,對丈夫的愛,回之以溫柔賢良,專心地教養孩子。
兩個差異很大的人,還是演繹了一段婚姻佳話,也是很難得。
看來,一段美好的姻緣,關鍵在于彼此尊重,彼此欣賞,相互承擔責任。
有人說:
婚姻最大的意義,就是相互扶持彼此依靠,
兩個人間一起走過命運的風起云涌,一起抵御歲月的風霜刀劍,
一起面對這薄涼而又溫暖的世界。
從這個角度看,郭翼青與程潛真的做到了這一點,他們一起度過了風風雨雨,
程潛給郭翼青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讓她生活無憂,
而郭翼青給了程潛柔情與愛意,以及貼心的照顧,還有一輩子緊緊相依的親情。
好的婚姻,除了運氣,還需要用心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