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 17 歲的香格里拉女孩意外闖進一個日本導演的鏡頭,而她的一生被徹底改變了...
最近,一部叫《再會長江》的紀錄片火遍了全網。
豆瓣評分高達 9.3,來自如今已定居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而在社交網站上最被關注的,是在第 2 集出現的藏族女孩茨姆。
有人說,「她的表現,是一百個影后都演不出的真實。」
故事得從 10 年前說起。
那一天,竹內亮帶著攝影機跟隨著節目組,穿過破舊的帕納海景區石門,這時,一個抱著小羊的美麗藏族姑娘闖進了鏡頭。
這個坐在石階上的藏族女孩名叫茨姆,還不滿 18 歲。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抱著羊與游客拍照,一張照片收取 5 塊錢。
那時的茨姆很內向,不愛說話,一天能攬到的生意寥寥無幾。
跟竹內亮同行的是他的好朋友冬冬,原名阿部力,是日版《流星花園》的演員。
冬冬在了解茨姆的情況后,立馬拉上導演攝像輪流和茨姆一起拍照,幫她完成了當日的營業額。
也就是這次偶遇,成為了這個故事的開始。
為了表示感謝,茨姆帶著冬冬和攝制組前往家里做客。
茨姆還當起了導游,帶著冬冬去了寺廟,游遍了香格里拉的每個角落。
對于外面的世界,茨姆充滿了好奇,卻也是全然不可知的想象。
冬冬告訴她,上海最高的樓有 100 多層。
「100 多?我是說這樣一樓一樓的。」
「就是這樣的 100 多樓。」
茨姆望著遠方不說話,再遠能看到哪里,怎麼看都只能看到無邊的綠草藍天。
「我們帶你去上海,帶你看高樓,我們一起坐電梯,怎麼樣?」
于是,冬冬帶著茨姆去到了上海。
茨姆第一次坐上了捷運,親眼看到了冬冬口中的 100 多層的摩天大樓。
穿著民族服飾的茨姆,在外灘黃浦江邊,驚奇地看了又看。
她頭一次知道地底下有捷運,頭一次看到了長江支流和黃浦江的規模,第一次知道樓能那麼高,她仰頭看著碩大無比的廣告牌,上面印著陌生的英文單詞。
看著對面的震旦國際大樓(Aurora Plaza),茨姆在驚艷的同時,也在心里種下了一個夢想。
在上海之行結束三個月以后,竹內亮劇組收到了茨姆一封長長的信,茨姆在信里,寫下了深深的感謝。
「感謝你們給我留下了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
從上海回來后,我第一次感到香格里拉真是太小了,我從小就有一個很大的夢想,好好上去大城市念書,成為一個音樂家。但 4 年級的時候,一直支持我上學的爺爺去世了,這個夢想也失敗了。「
讓竹內亮沒想到的是,茨姆說,上海之行讓她擁有了人生的夢想。
「我想在這里有個美麗的家,開一家小小的客棧。如果這個夢想實現了,下次我希望能邀請你們來香格里拉。請珍重再會,扎西德勒。」
故事來到了 10 年后。
竹內亮重啟長江之行,拍出了當年那部紀錄片某種意義上的續集,《再會長江》。
日轉星移,時間在每樣景物上都琢下痕跡,新建的道路,變得更寬闊的納帕海,水草豐美枝葉繁茂...而竹內亮最惦記的卻是她。
「有一個人我一定要見,她就住在香格里拉。
」10 年之后,節目組在多方周折之下,與茨姆終于又取得了聯系。
他們開車在小鎮上前行,竹內亮憑著記憶順著指示牌往曾經茨姆的住處走,但很奇怪,并沒有記憶中那座小屋,而是一幢很氣派的建筑。
走近一看,這竟然是一座民宿。
而民宿的老闆,是茨姆。
竹內亮一行人被驚得說不出話來,女孩的夢想,真的在 10 年間萌芽和生長。
而民宿的英文名,正是 10 年前在上海看到的廣告牌英文字母。
三人再度相見,有一些久別重逢的小心翼翼,更多的是感動。
茨姆帶著導演組參觀了自己的民宿。
在遇到節目組之前,茨姆的人生也悄然發生改變。
17 歲的茨姆按照當地心照不宣的習俗,在父母的安排下跟一個素未謀面的藏族男孩結了婚。
2012 年,19 歲的她生了小孩,丈夫常年在外,家務大小都是由她經辦 —— 但內心的那個民宿夢,從來沒有忘記。
為了實現夢想,她在香格里拉一家很大的民宿工作了好幾年,學習了經營民宿的方法。
然后向家人和銀行借錢,開下了這家仁青茨姆美苑。
仁青茨姆美苑,意為,珍貴的寶物。
而當年在上海的一切新鮮見聞,都成為了茨姆設計民宿的靈感。
比如,她之前不知道房間里還可以有獨立衛生間,她也不知道房間還能有地暖……
聽著茨姆的講述,導演竹內亮也忍不住濕了眼眶。
而最感動的時刻,莫過于茨姆再次穿上了民族服飾,帶著導演來到了 10 年前她們相遇的地方。
她抱起小羊的那一瞬間,恍如隔世。
草原,曠野,拍婚紗照的新人...一切隨風遷移。
而在此時,茨姆說:「我在這里,滿腦子想的都是冬冬哥。」
當年那個把新世界帶給她的男孩,被她放在了心底深處。
竹內亮大概是看出了茨姆的想法,試圖在紀錄片拍攝現場撥通電話給冬冬。
沒有接通,茨姆的眼神暗淡下來。
「我很感謝冬冬,是他帶我去上海,看見了一切。」
茨姆落下淚來,竹內亮也流淚了。
最終茨姆和冬冬終于連線成功,千萬情意變成一句:扎西德勒。
這一瞬間,想起了紀伯倫的那首《春逝》:如果我再見你,我將以什麼賀你,以沉默,以眼淚。
這一點微妙復雜的情愫,照見了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和女孩在豆蔻年華的悸動社會的發展和更迭...
沒想到女孩的一生因為 10 年前的那一部紀錄片而改變,感動于茨姆的堅定、熱情和堅韌,更感動的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純真以及那在因緣際會間的錯愕和美好。
曾被光照亮,所以成為了光。
茨姆的故事毫無疑問是整部紀錄片最亮眼的第 2 集,幾乎可以被當成一部獨立的電影素材。
而作為紀錄片的《再會長江》,則充滿著很多感動的細節。
在這部 10 年后的紀錄片里,竹內亮走過了瀘沽湖,元謀,宜賓...一路拜訪了其他在 10 年前曾遇到的人。
和茨姆的命運形成照應的,是云南省元謀縣的女孩楊芹會。
10 年前相遇的時候,她只有 14 歲。
楊芹會是典型的小鎮女孩,一整日都埋在高高的教科書里,而她的夢想,是順利讀到高中畢業,參軍到女兵。
而女孩的父親已經擅自為她規劃好了未來。「家里窮,去打工賺錢。」
竹內亮在當時,已為她的命運感到擔憂。
10 年后再見,在這些年間,楊芹會考上了高中,後來因為家中貧窮而退學打工。
因為學歷限制,成為女兵的夢想也未能實現。而如今,24 歲的她成為了 5 歲孩子的媽媽,為生活操持而奔忙。
被傳播的,總是那富有戲劇性的奇跡或者悲劇。
但在這之外,占據這世界絕大多數,卻是那看起來有些庸常,卻仍要為之傾盡全力的一生。
在《再會長江》的其它集里,竹內亮還拜訪了曾經在非洲當廚師,因疫情回國但仍然夢想著開餐廳的小寸;隸屬瀘沽湖摩梭人族群的歌手拉措...
10 年之后,人生,處境都發生改變,但不變的是,人人依然心懷熱望。
網友說,茨姆的故事像童話照進了現實,但童話結局的背后,其實是過程中的真誠和熱忱,皆是美好。
雖然一切終將歸于塵埃,但總有夢想,值得奔赴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