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一無所知。」
聰明的人,是不會說自己聰明的。他明白總有一些領域無法了解,總有一些遠方,無法涉足。
而那些無知的人,才會表現出「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上的全知道」。
不管是什麼年代,當一個人認為自己聰明時,就是無知,需要改正。
01
你的聰明,多半是一己之見。
清朝的慈禧,喜歡看戲。多看了幾場戲,就把自己當成專家了,對演戲的人,指指點點,如果怒氣上來了,就得加以處罰。
有一次,穆麻子演了《雙燈記》中的角色包公。
包公為人正直,言語鏗鏘有力,對惡毒的人,絲毫不給情面。為了體現其性格特點,戲中編入了一句台詞——最毒婦人心。
慈禧聽了,覺得自己是一個女人,唱戲的人,不就是罵她嗎?接下來,她不僅把穆麻子趕出去了,還把身邊的太監,用竹竿敲了一頓。
戲曲《玉堂春》里有一句「羊入虎口有去無還」。慈禧聽了,馬上靜止繼續唱下去。因為她屬羊。傳統的東西如何,她并不知道,也不在乎。
更荒唐的是,天下大旱時,不去想辦法救助百姓,卻在京城求雨。
拿出柳枝,在宮廷里灑灑水,就把柳枝當成觀音手里的玉凈瓶中的柳枝了。
要知道,慈禧的一頓飯,可能是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天降甘露,不如人做善事。道理誰都知道,可惜無知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
很多的聰明,其實是自己的看法。就像盲人摸象里的盲人一樣:有人摸到了象腿,發現像柱子;有人摸到了耳朵,感覺像簸箕......
不管你多有能耐,都不會是最聰明的人,也是在某一方面有點本事。你越說自己聰明,那麼你越是無知。
莎士比亞說過:「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了自己的愚笨。」
用「聰明」包裹自己的人,多半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間里,不知道外面的天空有多寬大。就如井底之蛙,不理解天空的鳥,大海的魚,野地的花。
02
你的聰明,不必露出來給別人看。
蘇格拉底能變得理智,是因為在在「聰明」面前,吃過很多虧。
有一次,他去鄉下和老伯交談。
他舉著玉米,問:「你喜歡蘋果嗎?」
老伯說:「喜歡。」
接著又問:「你喜歡青蘋果嗎?」
老伯說:「不喜歡,還沒有熟的蘋果,是酸澀的。」
蘇格拉底不高興地說:「那你說喜歡蘋果。青蘋果也是蘋果。」
就是蘇格拉底以為自己得勝時,老伯反問了一句:「我要怎樣表達我的意思呢?」
蘇格拉底沉默了,因為他不知道答案。
相比之下,孔子的做法,就聰明多了。
打個比方。
子路問孔子:「一個主張很好,要不要馬上去做。」
孔子說:「還要問一問有經驗的父母和兄弟,然后再決定。」
子路離開后,冉有進門,問孔子:「一個好的主張,應該馬上做嗎?」
孔子說:「是的,馬上行動。」
弟子公西華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孔子解釋:「子路太剛烈,容易犯錯;冉求畏首畏尾,需要鼓勵。」
通過不動聲色的交談,讓弟子學到應有的東西,改變自己的做事風格,促進自己進步。這是孔子的聰明。可是弟子子路、冉有卻不知道。
智慧不是用來顯擺的,而是用來幫助人的。若別人不需要幫助,你就默默無聞地成長、觀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才出手。
《鬼谷子》有言:「圣人之道,在隱與匿。」
一個持續成長的人,懂得藏住聰明。如果發現暴露了自己,就應該馬上反思自己,并收斂自己。
大海不暴露自己的深度,因此高深莫測;天不暴露自己的高度,因此天外有天;人不暴露自己的聰明,因此大智若愚。
03
承認自己無知,真的不丟人。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皇帝溥儀的視力有問題,老師莊士敦發現后,堅持讓他去檢查一番,考慮戴眼鏡。
宮里一片反對的聲音——皇帝戴上眼鏡,有損皇家的威嚴、形象。有的宮女認為,這是要變妖怪的節奏。
不過後來的溥儀,還是戴上了眼鏡。
豐子愷畫了兩只羊,同時畫了兩個繩子。放羊的人笑他,管好頭羊就行了,用兩根繩子,不符合道理的。
豐子愷馬上改正,留下一段佳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你被人批評了,那麼你很有機會,去知道未知的東西,并且讓自己活得更加謙卑。
要明白,笑著低頭的人,比一般的人更聰明。他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了,別人的智慧,才能如流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涌入自己的生活。
說實話,堅持自己的「聰明」,常常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太沒有必要了。
04
一個人頂級的智慧,是懂得「群策群力」。
隨時要把握一個道理,高手在民間。當你走出去之后,會發現身邊很多的「不一樣的事情」。但凡你不能理解的,覺得要反駁的,看不慣的,令人憤怒的,都是因為你的智慧不夠而引起的。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愚笨,那就向愛因斯坦學習吧——「不是我聰明,只是我和問題周旋得比較久。」
在一件事上,琢磨更久,學習更多,就能開悟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