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生前說過3句著名的話,分別代表了3種不同的精神和理念,在世間廣為流傳。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特別想一句一句,分享給你。
— 1 —
第一句話
做一張桌子放得下的產品。
1997年,蘋果公司賬面上的現金只夠繼續維持3個月。
沒想到,董事會把曾經親手驅逐送走的喬布斯又請回了蘋果;
更沒想到,喬布斯居然還就答應了;
萬萬沒想到,喬布斯回歸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把曾經趕走自己又請回自己的董事會給解散了。
除了埃德·伍拉德,喬布斯逼迫剩下的董事全部辭職,接著自己入駐并挑選志同道合的董事。
通過與微軟比爾·蓋茨達成協議,獲得1.5億美元,喬布斯開始確定蘋果的方向,于是就有了這第1句話:
做一張桌子放得下的產品。
為了活命,彼時蘋果不得不收縮不賺錢的產品線,降本增效,把重心聚焦在精煉且極少數的核心業務之上。
正因如此,潛行了4年時間,蘋果于2001年10月推出了 iPod,改寫了歷史。
大獲成功后,iPhone,app store,iPad 等一系列開創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也因這一句話的發酵陸續誕生。
再然后,視網膜屏、全屏無按鍵、指紋識別、面部識別技術,這些創新引領著世界消費電子潮流,一次次顛覆了用戶的認知。
直到現在,每一次蘋果發布會都牽動著全球消費者的心。
今天,當我們低頭閑適地用拇指劃著屏幕,又或靠著椅背閱讀文章時,我們要感謝喬布斯97年的這句話。
因為普通人無法想象,喬布斯當時領導著鮮血直流的蘋果,從容不迫地抹掉血,微笑著壯士斷腕,直面轉型。
喬布斯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
在環境不利時,要保持專注。
— 2 —
第二句話
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喬布斯的蘋果不僅是一部手機,還是 iPod,是錄音筆,甚至是一部 GPS……
但在 iPhone 誕生之前的過去,諾基亞一直是手機中的王者。
諾基亞滿足了用戶基本溝通的需求,讓彼此不需要見面,直接打電話、發短信也能溝通。
諾基亞的手機已經足夠好了嗎?為什麼又敗給了蘋果?
有人說喬布斯創造了用戶的需求,但我并不這麼看,因為
「需求從來都只能被滿足,而不能被創造」。
比如 iPhone 縱有強大 app 內容生態:相機、鬧鐘、計算機、音樂、社交、游戲、日歷……
但這些需求本來就都在呀。
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人們會去照相館拍照;使用紙質日歷;與遠方的朋友寫信;用收音機聽音樂。
所以,我們的需求一直都在,但喬布斯用創新的產品引導了需求,更大化地滿足了需求。
我們說:一切商業的起點是消費者獲益。
我們還說:菩薩畏因,眾生未果;
在這里,消費者獲益是「因」,企業獲益是「果」。
所以,有的創業者心懷夢想,想要改變世界,但你的夢想和情懷沒有人關心。
馬云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騰訊的經營理念也認為: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是的,只有你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你的夢想才有可能順帶實現。
所以,喬布斯的第二句話告訴我們:
做產品,拼的是誰更理解用戶需求,誰能更大化滿足用戶需求。
— 3 —
第三句話
「Stay foolish.」
Stay foolish 翻譯成中文,保持愚笨,別太聰明。
為什麼?
聰是聽力好,明是視力好。
太聰明的人,幾乎每天都能聽到處處是機會,看到隨處有機遇。
聰明人接觸各種資源,遇到各種讓人心潮澎湃的模式。
聰明人還總是想著怎樣走才能走捷徑。
捷徑并非代表少走彎路,卻消耗了你大量的時間,讓你偏離核心能力的正道,靠近旁門左道。
于是,聰明人經常受不了誘惑,他們不停地撿芝麻、丟西瓜,在各類紅利和風口上起起伏伏,患得患失。
而創業是什麼?
創業是把一件事用笨功夫做到極致。
用長期做功的方式,日拱一卒,把一塊巨石推上萬仞之巔,接著輕輕一推,取之于勢,不責于人。
貝佐斯1997年的第一封信就開宗明義:一切都圍繞長期價值展開。
這讓亞馬遜堅持20多年推動「價格成本結構循環」的增強回路,一鍬一鍬往下挖,挖出了「規模效應」的護城河;
華為也早在2009年就布局 5G,開挖一條叫做「專利技術」的護城河;
羅胖每天堅持60秒語音,堅持7年多不間斷地準時發送;
華杉一年當中除了大年三十可以「合法整天不學習」,到了初一,仍舊要學習。
日日不斷,水滴石穿;
不高估一年能取得的成績,也不低估十年可以攀登的樓梯。
這些都是笨功夫。
所以,喬布斯的第三句話告訴我們:
愚蠢的人總想走捷徑,但聰明人都下笨功夫,難走的路,從不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