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這個人,在現在一直被人提起,并不是因為其有多大的能力、多麼淵博的學識、或者說對國家有多大的貢獻、在民間有多大的威望,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曾國藩的處世哲學。當然曾國藩的處世哲學基本上人們都是在一本叫做《曾國藩家書》的文集上了解到的。關于《曾國藩家書》這本書,其實就是曾國藩平常和家人的往來書信,所以在這本文集里可以讓后世很直觀的了解到曾國藩其人的人格魅力和曾國藩在官場是如何混的風生水起。
說起曾國藩這個人,是距離咱們年代最近的一位圣人,他是漢族人,可以說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晚清四大名臣是誰呢?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令人意外的是這四位被大清稱為「中興之臣」
的國柱之臣竟然都是漢人。曾國藩更是這四人最出色的一位,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曾國藩一個漢人,在滿族當政的朝廷能夠得到信任和認可,并且手握重權而不被人懷疑,真的需要一種極大的智慧才能混起來,并且以一個儒生的身份,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太平軍,一人之力將滿目瘡痍的大清往后拖延了四十年之久。其實筆者感覺曾國藩和他最近的一位圣人王陽明的經歷在某些方面還是很像的,不同的是曾國藩是個愚笨木訥的人,而王陽明更像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天才,這也更添了曾國藩的人格魅力。他們兩個在官場上的經歷有點類似,都是想要有一番作為卻并不受重用,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不會混官場,兩人在剛開始都是像海瑞一樣的剛正不阿的人,從來不跟人有任何利益的往來,也就是不送禮,也不接受別人的禮物,也從不拉幫結派,造成的后果就是受到很多人的排擠。
王陽明最后被貶謫到了龍場,中途還差點被東廠的特務殺害,在龍場來了一場著名的「龍場悟道」,曾國藩也被人排擠辭官生了一場大病,看到了「銅錢」
,來了一場徹悟,自此兩個人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他們悟到了什麼呢?答案就是「低頭」,通俗一點就是圓滑,他們像現實低下了頭,不再是一個「看起來」剛正不阿的人,甚至可以說是還有點壞,在此之前呢,筆者要講一個大家熟悉的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那就是「蕭何」。蕭何是最早的一個讓我領悟到這種處世哲學的一個歷史人物,那麼蕭何想必大家都清楚,是漢高祖劉邦在創業建國時期一位著名的良臣,也是早期和劉邦一起最早創業建國的一位關鍵人物,可以說,沒有蕭何這個人物,劉邦這個人物在歷史上連名字都留不下,可是就是這樣的一位歷史人物,居然貪財受賄,劉邦對此也十分惱怒,蕭何可是自己的柱國大臣,還居然愛財,被劉邦鄙視,但是又讓劉邦安心,蕭何貪財說明他目光短淺,并無大志。
估計劉邦在死后也并不明白這其實是蕭何自己故意做給劉邦看的,目的就是讓劉邦放心。想象那時的劉邦上演了「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令人膽顫心驚的大事件,如果蕭何不這樣做的話,恐怕已經遭到了毒手。
當然可能很多人會說,蕭何怎麼不學習一下張良呢?功成身退,隱居山野。蕭何不想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還想為國家略盡綿薄之力,想象後來的呂后篡國亂政,如果沒有蕭何這樣的人穩住國家局勢,想必漢朝能存在多久也是不敢想的,所以蕭何低下了頭,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貪財的目光短淺的人,奉獻出自己最后的力量。王陽明和曾國藩也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沒有選擇逃避,只有選擇「低頭」,像現實低頭。所以王陽明給人的感覺有點陰狠毒辣,而且十分圓滑和變通,甚至和當初追殺自己的太監合作。曾國藩呢?也一樣,也開始送禮,收禮,為自己修建高台樓閣,不在彰顯自己的剛正不阿,廉潔耿直,和自己的同僚相處的十分融洽,不過不同的是曾國藩有一個小賬本,就是講收的禮和送的禮的盈余暗自匯總,用來接濟貧苦群眾。所以曾國藩這樣的人物才能在官場得到認可,并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一直在後來手握重權也不會有人懷疑。
這種處世哲學并不是要你完全低頭而已,只是做給別人看,拉近與別人的距離,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之察則無友」,就像海瑞那樣的人,在歷史上人們知道他是個清官外,并不知道他做了多少有價值的事,像海瑞這樣的人給人的感覺并不是可敬,而是可惜。曾國藩的這種「低頭」哲學,在現在也被稱為「外圓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