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社會現象。莎士比亞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他痛恨物欲縱橫的時代,真實地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呼喚真善美的回歸。
李爾王
李爾王將自己的財產分給了諂媚的大女兒與二女兒,卻無情地將說真話的小兒女考迪利亞遠嫁法蘭西,并且沒有一絲的財產。原本以為會得到兩個女兒贍養的李爾卻被當做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甚至被虐待,最終流落為乞丐。
得知真相的考迪利亞前來營救父親,可是卻被殘忍的兩個姐姐殺害,李爾最終在癲狂中得到了人性的回歸,在考迪利亞死后也隨著而去。
李爾王
17世紀初期女王伊麗莎白統治的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資本主義發展迅速。而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家們紛紛把矛頭對準地位低下的工人和農民,他們被迫離開土地,接受殘酷的壓榨,喪失土地、自由與人權。資本家為了很多更多的原始資本,手段兇殘,物欲高度膨脹,道德倫理被視為糞土。莎士比亞深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具有人文主義思想,他關注人性、呼喚人性,在他的悲劇作品中通過一個個悲劇的角色,表達物欲縱橫的社會的摒棄,對人性、對真善美的呼喚。
莎士比亞
李爾在神志清醒的時候,被花言巧語所迷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背叛之后變得瘋癲,卻在瘋癲中漸漸地找回到迷失的人性,理智上陷入癲狂,人格上得到回歸。
埃德加在荒原中流亡的時候,在父親的殘忍與兄弟算計的雙重夾擊下,使他不忍相信事實,埃德加表現出一種近似于癲的狀況,但是他并不是真的失去了理智,只是對自己、親人、現實、社會和人性的嘲諷和無奈。
李爾王劇照
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秉著善良、美好的內心對待世界,而有的人卻無視道德的底線,做出令人發指、違背常理的事情。李爾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不顧親情,甚至殺了家人,愛德蒙為了權利挑撥親情的離間,面對一個活生生的老人,李爾的二女兒卻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戳瞎他的眼睛,讓人不禁反問人到底怎麼了?為金錢、權力、地位這些身外之物到底能殘酷到什麼地步?人性的極限在哪里?從這些不能理解的疑惑中,只好祈求光明早點到來,人文主義早些指引迷失的靈魂。
李爾王劇照
莎士比亞通過創造悲劇,深刻地披露了16、17世紀因物欲的高度膨脹而迷失的人性,揭露人丑陋、殘酷的一面,以此來警醒世人,對真善美的呼喚。
李爾王人性的回歸,他的女兒們的死亡,埃德加打敗了愛德蒙當上了伯爵,這一系列的結局都暗示著人性的缺失必將釀成悲劇,隨著這些人的逝去,在埃德加的帶領下,人性正一點一點地回歸。
李爾王插圖
很多人躲在網絡的背后充當著網絡噴子,他們或為了發泄的情緒或是收了別人的錢等,喜歡站在人性制高點對別人的事指手畫腳,用語言攻擊別人,甚至逼死一個素不相識、不清楚、不了解的陌生人。刀子只是插在肉上,而言語卻會扎在心理,這跟故意傷害有什麼區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實、天真已不再是一個褒義詞,經常會被人們一笑了之,聰明、世故、錦上添花往往更受人歡迎。現在的人們有了太多的選擇與誘惑,選擇時的快感,撲向誘惑時的而快樂,可是能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的又有多少,你嬉皮笑臉無所事事地一笑而過,你的一走了之、一句放棄就可以拋下一切應付的責任嗎?良心不會痛嗎?人性的墮落始于人心的墮落,只是人們學會用香味去掩蓋臭味,總有一天或在某個時代,會有另一個莎士比亞或是魯迅解開這個香的發臭的東西,然后告訴後來人心靈依舊純潔,世界依然美好。
李爾王劇照
總有一天,深藏的奸詐會漸漸顯示它的原形,罪惡雖然可以掩蓋一時,免不了最后出乖露丑。愿你們幸福!——《李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