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連是法國外省小鎮維立葉爾一個木材商人的兒子,出身卑微的他,決心開啟一場突破階級的征途。
而不斷膨脹的貪欲,也讓他的人生在最閃耀的時刻戛然而止。
《紅與黑》作者司湯達,這是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小說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己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野心勃勃的于連不甘心久居人下,用他慘敗的「發跡史」告訴我們:
一個貪心過度,突破做人的原則和底線,終會自食惡果。
于連對木材的生意毫不感興趣,哪怕坐在轟鳴的機器旁,他也癡迷于書本,完全忘記了要照看的職責。
為此,他常常受到父親的謾罵,哥哥們的奚落,還少不了一頓毒打。
年少的于連很叛逆,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但一開始便有著貪婪之相
雖然于連是拿破侖的崇拜者,但是,他以為在王政復辟的社會中,神職是平民唯一可行之路,于是下定決心謀此一職。
而在鋸木廠里,于連刻苦學習的模樣,深深打動了善良的西朗神父。
年邁的神父決定親自為這個懷怉「宗教熱誠」的少年傳授神學。
為了討這位老神父的歡心,于連利用自己超于常人的拉丁文天分,將《圣經》和《新約》倒背如流,他的名氣也隨著天才的光環以日俱增。
當神父舉薦他去做市長德•瑞那先生孩子們的家庭教師,于連的夢想,似乎在這一刻,迎來了真正的曙光。
在市長的家里,他一次次用表面的謙卑證明自己擁有過人的學識和修養,他又一時成了全城最追棒的名人。
野心勃勃的于連在少年時代就立下宏愿:「在拿破侖統治下,我會是一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一位主教。」
而「紅」是軍服的顏色,「黑」則是神父長袍的色彩。
這種「紅」與「黑」的野心和夢幻,滲透了于連的靈魂,左右著他的一切言行。
名聲,變成了這個窮小子逆襲的唯一資本,卻也讓他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命運所有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貪圖名利的人,終會被名利所累。
劉向說:「嗜欲者,逐禍之馬也。」
貪圖物質享受是追逐災禍的快馬。
欲望就像是種子,不斷的滿足,只會讓它生長的更加迅速。
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期間,他與瑞那爾夫人產生熾烈的愛情,并希望借控制她而進入上流社會,但風聲很快便傳遍了整座城市。
一個靠受郁發財的地方官哇列諾對于連當上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十分嫉妒,他也曾追求過瑞那爾夫人,但遭到了拒絕,正巧發現了他們的奸情,便向德•瑞那先生寫了一封信告發。
于是于連只能離開瑞那爾夫人家而進入貝桑松的神學院,瑞那爾夫人則受到良心的折磨,轉而篤信宗教。
交易后毫毛價值的愛情,丟之如抹布。
只可惜,瑞那爾夫人心甘情愿地陷入了這場冒險的愛情中,她愛的真誠和純粹,卻跌入無底的深淵。
把愛情當政治籌碼的于連遠遠未預想到這一點。
後來,于連前往巴黎,他在社交界廣結人緣,其交友的手腕也日趨成熟與超然。于連在公務上很能干,最終成為德•拉莫爾候爵的心腹,跟候爵家里的人混得也很熟。
他對侯爵女兒瑪蒂爾德很有好感,希望能夠通過控制她而達到控制候爵全家的目的。
盡管他們等級差很多,自尊心極強的瑪蒂爾德還是深受這位身份雖低,卻傲骨凜然、精力旺盛的于連所吸引并委身于他。
事后瑪蒂爾德發現懷有身孕,便強迫父親應允她與于連的婚事。
候爵知道這事后先是惱怒,但由于候爵過度溺愛女兒,在無計可施之余,他只好給了于連一筆財產、一個貴族頭銜和一個軍官職位。沒想到于連得到這些后得意忘形,對瑪蒂爾德更是不屑于顧了。
朱德庸說:「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樣,當它被擠出來后,就很難再擠回去。 」
那些隱藏在于連心里的欲望慢慢地變成柔軟的繩子,捆綁住他的心。
愛情,成了于連攀附權勢的墊腳石,也讓他成功躋身于上流社會,爭取到了原本不屬于他的一席之地。
正當于連與瑪蒂爾德的婚期將屆之際,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瑞那爾夫人給侯杰來了一封信,揭露了于連道德敗壞的事,候爵大怒,拒絕了女兒同于連的婚事。
這將意味著于連再也不能進入上層社會,他氣急敗壞,忿恨之余,騎馬回到維立葉爾,以手槍射擊正在教堂禱告的瑞那爾夫人,事后當場被捕。
傷愈后的瑞那爾夫人去獄中看望于連,而獄中的于連這時也從一切庸俗的野心中獲得解放,他覺得只有自己對瑞那爾夫人的愛是真摯的,兩人因此又相愛如初。
另一方面,瑪蒂爾德依然愛著于連,她趕到維立葉爾,企圖賄賂檢察官;他的朋友福格也勸于連從獄中逃跑,但于連對這些都無動于衷。
不久,當于年來到法庭接受審判時,他坦言地說:「死刑是我應得之罪。」最終被法庭處以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終于到了,于連鎮定地走向了刑場,他的窮朋友福格收斂了他的尸身,把他葬于山間的一個墓穴中。
癡情的瑪蒂爾德決心效仿她的一位先人,她抱著于連的頭顱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瑞那爾夫人沒去參加葬禮,在于連死后第三天,她因悲痛欲絕也去世了。
有句話說:「假如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種種欲望,過著無求的生活,那麼他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被貪婪填滿內心的于連,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絕路。
人生最怕的是貪婪二字,它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
誠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片刻的歡樂和幸福,但一切欲望實現后,卻也是免不了災難。
生活考驗我們的,不是你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你在復雜的生活中,還能守住多少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