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寓言小故事:
有一戶人家,家里養了一只貓和一只狗。
每天早上,貓見主人一走,便呼呼大睡起來。
這時,老鼠們看見貓在睡覺,就出來找食物吃,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
狗看見了,每天都煩得要命。
這一天,狗勸貓抓老鼠,貓讓它別管閑事。
老鼠實在是鬧騰的厲害,狗就上前咬死了全部的老鼠。
狗歡呼著,但又因太累,睡著了。
主人回來,看見精神十足的貓把老鼠尸體堆在一起,高興極了,他再回頭看狗,卻踢了狗一腳,狗嗷嗷地叫著。
主人拿了條魚給貓,還用手摸了摸貓的頭,夸贊貓有用。
這時,狗才明白,原來狗拿耗子,是多管閑事。
這則故事讓人很氣憤,想為狗打抱不平,但一想又覺得狗多事。
明明抓老鼠是貓的天職,狗卻插嘴進來,活該被貓戲弄。
生活中,像狗這樣的人也不少,不管是出于怎樣的心,越俎代庖,只能是自討苦吃。
正如民諺所說:「管閑事,落不是」。
不多操閑心,不多管閑事,這是對每個生命最大的尊重。
狄更斯說:「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閑事」。
這個世界是多樣的,人各有喜好,要懂得不去「干涉」別人。
不拿自己的標準去丈量別人,這是每一個成熟之人的修養。
縱觀古今,有大智慧的人,從來都不多管閑事。
曾國藩被后世尊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他在家書里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智慧。
曾國藩的父親好管閑事,有時愛替人出頭。
在家書中曾國藩這樣勸父親:
「我家既為鄉紳,萬不可入署說公事,致為官長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愿吃虧,萬不可與人構訟,令官長疑為以勢凌人」。
同年十月,曾國藩聽說父親不顧勸阻又在延攬他人之事,不好直接批評其父,寫信給叔父,希望叔父加以勸阻。
大弟曾國潢好譏人短,曾國藩也寫信批評教育他少管閑事。
在曾國藩的勸誡下,曾家人人不管閑事,家族的名譽一直很好。
王陽明有一句話說得好:「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
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精力都用在修煉自己,哪有閑工夫來多管閑事呢?
人生短短數十載,我們需要的是先管好自己,而不是管別人的閑事。
別人的事情,別人自然會管,與我們無關。
懂得少管閑事,是一份處事的智慧,更是一份為人的修養。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讓我感悟很深:
從前,有兩戶鄰居平時關系不錯。
其中一戶因為比較能干,所以要比另一戶富裕。
有一年,發生了旱災,窮的這家沒有了收成,只好吃樹皮充饑,而富裕的那家卻屯了很多糧食。
富裕的這家想著大家都是鄰居,于是就給窮的一家送了一斗米,救了急。
窮的這家非常感激,在熬過最艱苦的日子后,就到富裕的鄰居家道謝。
在聊天中,無意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裕的這家便說:
「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度過旱災,這樣吧,我這里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一升吧」。
然后,窮的一家萬分感激地拿著糧食回家了。
可是回到家后,這家人卻抱怨說:
「這一升米夠做點什麼?除了勉強夠吃外,根本就不夠明年地里的種子。這個鄰居那麼有錢,就應該多送點糧食和錢給我們啊,才給這麼一點,真是小氣!」
後來,這些話傳到了富裕的這家耳朵里,很是生氣,心想:
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在背后說我的壞話!
于是,關系本來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
一個人在饑寒交迫時,你因為善良給了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必定感恩不盡。
但是,人性都有貪婪的一面,你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賴上你。
你以為對方會感激你,但你助人太過,反倒是落下個「多管閑事」的把柄。
人需要保持一顆善心是沒有錯,但是助人為樂必須有原則。
當助人為樂失去原則的時候,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余生,做到助人有尺度,不多管閑事。
人際交往中有一個「刺猬法則」:
天越來越冷,兩只刺猬感到自己就快被凍死了。
他們想靠在一起取暖,然而刺痛使它們又不得不再度分開。
就這樣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在受凍與受刺兩種痛苦之間掙扎。
最后,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了合適的距離,既可以互相取暖而又不至于被彼此刺傷。
這個法則告訴我們,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專注于自己的同時,也要悅納他人。
人不是百分之百一樣,要留給別人個人空間,接納別人的不同。
朋友之間交往,多理解寬容,少去管閑事,給你的友情多份貼心。
親人之間交往,家和萬事興,少去管閑事,給你的家庭必要的空間。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人以禮相待。
唯有不糾纏于瑣碎之事,才能給生活需要的氧氣。
正所謂「事非干己休多管,話不投機莫強言」。
多管閑事不討好,專注于自己就可以了。
常言道:「吃飽穿暖,閑事少管」。
不要多管閑事,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白白浪費很多時間。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把精力耗費在別人的閑事上,還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不如有時間把自己經營起來。
飽知世事慵開口,看破人情但點頭。
最好的人生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愿你我都能少管閑事,修得一顆平和之心,一生中清凈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