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商除了先天的因素,後天的培養也很重要。
每個孩子大腦智商發育高峰期都只有一次,那麼這個高峰期在什麼時候呢?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數據顯示,
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大概只有最終大腦25%的這樣一個發育的完成度。
當孩子到了五到六歲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已經發育完成了80%到85%的總體發育,也就是說0~6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人的大腦有140萬億個腦細胞,每個人相差不多,但是腦細胞的使用率大不相同,誰的腦細胞使用率越高誰就越聰明。
而決定腦細胞使用率的就是連接腦細胞的突觸(神經元)。突觸越多腦細胞的使用率越高,突觸越低,腦細胞的使用率越低。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答案是:運動、游戲、閱讀和跟孩子聊天
1、多運動,有規律運動
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提到: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約翰瑞迪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大腦之間的秘密,經過20多年的潛心研究得出「運動不僅可以健身,還可以健腦,同時讓孩子更聰明」的結論。
副教授約翰瑞迪還將研究的結果運用到了實際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瑞迪教授在擁有1.9萬名學生的芝加哥郊區學校開展了體育教學項目,不光光使得這個學校的學生成為全美最健康的一群人。
因為全美平均有30%的學生超重,這學校只有3%的學生超重,遠遠低于平均值。
這個學校的孩子還在1999年舉辦的全球2.3萬學生參加的國際數學和科技研究趨勢項目中,取得了數學第六,科技第一的好成績。
整個項目的研究中關于運動能使大腦聰明的例子比比皆是,是不是很令人振奮?
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北京的一些著名的一些小學會給孩子留回家跳繩的作業,為什麼呢?因為跳繩是提高記憶力的第一運動。
打桌球也是一個健腦的運動,還能防止眼睛近視。此外,跳舞無論男孩女孩都應該學學,讓生活多姿多彩的同時,鍛煉大腦的同時還能讓生活多姿多彩。
那麼如何讓運動成為孩子每天的習慣:
第一、家長要主動帶領孩子去運動,孩子越小越願意跟家長一起做各種事情,所以要抓住良好的教育時機。
第二、允許孩子放學回家後先運動後學習。
第三、鼓勵和支持孩子跟小夥伴一起出去運動,鍛煉大腦的同時還有助于孩子的社交。
2、游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台灣著名腦神經科學及認知神經心理學專家洪蘭老師在她的TED的演講里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游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一般來說,會玩游戲的孩子情商高,因為可以在團體游戲中通過學習如何跟其他人相處,如果玩的過程中孩子太兇,那就沒有小夥伴喜歡跟他一起玩。
如果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他,這些都是可以在跟他人的游戲過程中習得和感悟,完成他的社會化。
那些長大後只會玩電子游戲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小時候不怎麼會跟別人玩的孩子。
因為只有電子游戲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一個孩子各種負面情緒的發泄,比如重復的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不棄。
3、閱讀是可控的因素
孩子成為學霸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而人生幸福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但唯一可控的是閱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2013年1月發表在《心理科學展望》(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結論表明:以互動的方式為孩子讀書,可以讓孩子的智商提高6分以上。
台灣著名腦神經科學及認知神經心理學專家洪蘭教授也提出,擁有閱讀能力的孩子在學習上潛力更大。
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眼睛一分鐘看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字,而閱讀比說話快3倍。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閱讀能開發智力,讓孩子更聰明,這已被科學和心理學證實,所以閱讀十有八九能成全學習,但任何事情都沒絕對。
就算成全不了,擁有愛閱讀的習慣總歸是好好的,閱讀能讓人幸福感更強,能讓一個人的人生向上流動。
4、父母越會聊天,孩子越聰明
2018年8月,著名科學雜志《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的重磅科研論文,證實了父母會聊天對孩子的影響。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或全腦課程,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方式。
概括來說,孩子與父母每天聊天的頻率越高,大腦皮層就越發活躍,他們在語言、語法、理解力等測試中的得分也越高。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