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際遇的不順,屬于生活的不幸,那麼自身認知狹隘帶來的局限,便是咎由自取的可悲。
《道德經》之中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并沒有問題,不知道自己存在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當一個人陷入思維局限中,無法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的才是可憐的悲劇。
當一個人無法察覺自身問題時,就好像一個井底之蛙一樣,將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觀當做世間完美的標準,卻不知山外有山的道理,當他拿著自己的認知去評價這個世界時,卻不知自己的評價,本身就是背離客觀的。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大鵬鳥往南海遷徙時,一擊水就能行三千里,環繞旋風能升騰九萬里,它乘著六月的風飛去。
大鵬鳥的翅膀下面有九萬里厚的風,拖著大鵬鳥乘著大風背負青天向南展翅飛翔。
而蟬和斑鳩卻譏笑大鵬,說:「我蹭一下飛起來就可以沖上樹梢,有的時候飛不到樹梢上面就落下來,何必要到九萬里之遠的南方呢。」
到郊外一天就能走個來回,晚上回來早餐還沒有消化,肚子還脹鼓鼓的;到百里之外都要提前準備隔夜糧;到千里之外都要積累三個月的糧食,蟬和斑鳩這兩種在樹上打轉的小鳥,怎麼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一個人內心的空間越小,他未知的世界就會越大,生活也會遍布嘈雜。
一個人的認知就好像一個圓圈一樣,如果將自己的圓圈縮小,自己生命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被放大,好的事情會被放大,而那些壞的事情也會更加明顯,對于這樣的人來說,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嘈雜都會成為人生忘不掉的遍布荊棘。
如果一個人能夠擴大自己的認知,將圓圈放大的時候,才能自動忽略生命那些小的問題,這樣的人生會逐漸平和,人格才會更加偉大。
莊子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水的深度不夠,那它就沒有力量負載起大船。
倒一杯水在廳堂地面的坑凹處,那點水就只有一根小草可以當船,如果把杯放到水中,杯底就會粘底扶不起來,這就是水淺船大的緣故。
小的覺知承載不了大的世界,所以眼界狹隘者的悲劇,就是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評判這個世界,所有超出他認知的事情都會讓他不堪忍受,在他的觀念中,永遠理解不了他認知之外的世界。
眼界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梯,它能夠承載自己飛往更大的世界。
很多人說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大志者有大志者的豪邁,小志者也有小志者的安穩,但是志向的大小,決定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人生悲歡,也包括自己的家庭,甚至會影響一個時代。
一個人的狹隘認知,不僅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局限,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經歷的痛苦,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的問題造成的結果,而是因為別人的愚蠢和無知受到的無辜之禍。
如果一個時代的認知都是存在于狹隘片面的,那麼因為狹隘片面所帶來的悲劇,也會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魯迅有一篇文章叫《長明燈》,這篇小說和《狂人日記》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一篇思想啟蒙的諷刺小說,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一個「瘋子」,講述了「瘋子」要吹滅村頭廟中的長明燈,卻因此引起全村人恐慌的故事。
「瘋子」三番五次的要去吹滅長明燈,最后卻被全村人關押。
魯迅塑造了「瘋子」的形象,代表的就是烏合之眾的群體中唯一的覺醒者,但是遺憾的是村子的其他人都認為長明燈能給村子帶來福氣,所以當這個「瘋子」提出要吹滅長明燈時,所有人都在極力的反對和打擊。
當大多數人都是烏合之眾時,某一個角色的片刻清醒,也會被打擊的體無完膚,就是因為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僅會影響自己,也會覆蓋一個時代進步的鋒芒,由此來看,個人的狹隘影響的僅僅是個人嗎?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地寬天高,尚覺鵬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鶴夢之悠閑。
知道了天地的高遠遼闊,才能覺察大鵬飛的不是很遠;看到了云的幽深,青松的長壽,才明白仙鶴的長夢為什麼那麼悠閑。
眼界的開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前提,如果自己的認知存在自己覺察不到的局限,只會在愚昧的路上愈行愈遠,最后也終將要為自己的愚昧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