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但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并沒有多少,盡管有不少時間是我們自己一個人度過。
我們總是熱衷于天南海北的交朋友,在他們中間應酬與周旋,我們濃妝艷抹奔走于各種形式的聚會派對。我們害怕,拒絕孤獨,我們盡可能的避免一個人獨處,但當我們迫不得已孤單一人的時候,空虛和煩悶就如無數的蜘蛛爬過心房的每個角落吐絲織網。
即使獨處的時候,我們的心緒也不會有片刻的歇息,我們心里總是不由自主的惦記著根本不屬于自己的人和事,我們把大部分的生命留給了無謂的人和虛無的事,卻總是忘了賜給自己一點點。
戴著面具久了,我們竟然忘了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和初心。
《刀鋒》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訴了艾略特·坦普爾頓一生都在忙于社交生活,到年老體衰時卻被社會人拋棄。另一個人物是拉里,他不惜放棄一切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終他找到了自我與快樂。
《刀鋒》讓我們看到了現實中的自己: 我們總是被諸多的物質與欲望困擾,迷失于混亂的社交生活中,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空虛、煩惱與痛苦。
如果想要真正的快樂,我們必須讓自己的心靈從這一切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與孤獨為伴,做真正的自己。
人生就像一個大舞台,我們需要扮演各種角色。
電視劇《遇見幸福》中的歐陽嚴嚴辭掉了年薪百萬的工作,理由只是他想做自己,就如他所說:「小時候為了父母開心我努力做個好孩子,長大為了討好老師我盡力做個好學生,結婚了為了做個好丈夫和好爸爸,我又拼命工作賺錢,現在我只想好好做自己。」
的確,我們的一生受到各式各樣的限制,親人,朋友,愛人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都在試圖以他們的方式來限制我們的心靈,結果是不知何時我們變成了一個按部就班的工作狂,一個諂媚的迎合者,一個欲望的追捧者。而當我們擺脫了一種模式,卻又跳進了另外一種模式的生活中。
艾略特熱衷于社交生活,為了參加別人的宴會,他可以忍受各種侮辱,碰多大的釘子都不在乎,即使年老體弱時,他也堅持帶病參加,盡管宴會帶給他許多的煩惱和痛苦。
艾略特一生都在追求社會名氣與物質享受,直到年老臥病在床,他都在怨恨別人的聚會竟然沒有邀請他。他的一生被死死地限制在了這兩種模式的生活中。
他的心靈被欲望所限制,他把自己交付給社交生活,只有社交他才能活下去,最終他失去了自我,成了一個寄生者。
雖然我們的一生需要扮演各種角色,也會受到各種限制,但并不是所有的限制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必須找到自身所受的所有限制,從中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譬如:嫉妒、貪婪和欲望,讓心靈從這些限制中解放出來。
此外,我們也需要留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給自己,學會獨處,在獨處中讓心靈獲得自由,做真正的自己。
那種完全的、真正的內心平靜,靈魂的絕美安寧,是這人世間所能給予我們的僅次于健康的最高恩賜,只有在孤獨一人的時候才能獲得。
01 認識孤獨
社交生活可以打發我們一時的無聊,但卻讓我們失去自由的同時還得付出遷就與忍讓的耐心,并且一群人的狂歡只會讓我們更加空虛。
人們之所以喜歡社交是因為他們不懂孤獨,缺乏忍受孤獨的能力,他們企圖通過社交來獲得快樂,但卻事與愿違。
但孤獨能帶給我們快樂,孤獨讓我們更加自由,心靈可以無所限制的遐想,而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拉里沒有野心,對名氣和金錢沒有任何的興趣,他拒絕了朋友提供的工作機會和伊莎貝爾的婚姻,他不愿意屈從于金錢壓力下的生活,不成為任何人的附屬品,他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只做自己。
拉里把尋找自我之路稱為「流浪」。流浪意味著要遠離舒適的生活和熱鬧的人群,要忍受苦難,只有孤獨作伴。
但拉里無所限制的做自己,他找到了快樂,連歲月也眷顧他,他愈加健康年輕。
孤獨是有益處的,孤獨讓我們與自己為伴,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認識自我,有更多的空暇去思考,讀書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任何羈絆和約束,只做自己。
02 與孤獨為伴
法國作家貝納丹·德·圣比埃說過一句話:「節制飲食是為了身體健康,舍棄社交會使心靈寧靜。」
因此,若我們能與孤獨為伴,適應獨處,我們就能獲得心神空凈的快樂與幸福。
與孤獨為友并不是讓我們完全脫離社會,而是學會利用孤獨,把孤獨帶入社會交往中,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要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更不要把自己的權利交付于他人,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就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社會就像一團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過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來取暖,而不是像傻瓜那樣靠得太近,灼傷自己,然后就逃離到寒冷的孤獨中顫抖,大聲抱怨那灼熱的火苗。」
孤獨能讓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煩惱,能讓我們摘掉面具做真實的自己。
我們不排斥社交生活,但我們更喜歡孤獨,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是生命的禮物,我們與孤獨為伴,我們享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