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反調」的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happy 2022/12/05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總愛」唱反調「怎麼辦?

江蘇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上完網課後不想收拾書桌,一氣之下,將他的書扔滿房間,要求孩子立即收拾「及時止損」。

可孩子卻大唱反調,且振振有詞:我才二年級,有些話聽不懂!但我知道,筍是能吃的!

到底是孩子真聽不懂,還是故意氣父母,這是個問題。

養娃路上,總能聽見父母吐槽,和孩子說東,他非要朝西。

為什麼孩子總愛唱反調?

01

唱反調,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白熊實驗」。

心理學家給參與實驗的人一個任務:別去想一頭北極熊。

結果受試者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並在接下去的幾分鐘,不斷地想起白熊。

越是要求不去想,腦海中的白熊越是揮之不去。

「白熊實驗」告訴我們:過度的禁止行為,有時反而是一種關注提醒,大腦思維就是這麼剛!

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會兒手機,快去寫作業,孩子越磨蹭。

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務、帶孩子,老公越裝聾作啞。

在孩子和老公看來, 「被要求」也是一種尊嚴壓迫,只有「對著干」,「唱反調」才能體現自我的存在感,體會自主的快樂。

這也意味著,人人都有自我意志, 不想被控制,是人的本能。

3歲之前,孩子依賴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賴和控制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關系。

隨著孩子認知、言語、行動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同時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機」。

孩子用「唱反調」,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試圖維護自我意識,掌握活動的自主權利。

父母與其威脅孩子「不收玩具,就別吃水果」,不妨這樣引導:「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來」。

與其說「不寫完作業就別出去玩」,不妨改為「寫完今天布置的作業,我們一起來玩一會兒。」

家長避免自己說出「不」、「別」等類似提條件的詞匯,降低孩子「唱反調」的慾望。

02

唱反調,孩子情緒的出口

當然,不是所有唱反調都是成長需要,有時只是孩子的感受需要。

知乎上有個帖子:明知道父母會傷心,為什麼還對著干?

一位網友有著深刻的體會。

對孩子來說,他只是堅持了對的事。特別是當他想獨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畫腳的控制。

可即便後來失敗了,為了捍衛尊嚴,也要無理辯三分,更何況父母說教的態度,太令人氣憤。

其實,所有的爭辯,都基于我們過于堅信「我對你錯」,無論父母亦或孩子。

只不過, 青少年具有「獨特自我」的認知特點,他們將自我體驗當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與人感受不同、觀點各異。

當親子間意見相悖時,對孩子而言,就是獨立宣言的戰爭。

為了自由和主權,唱反調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

一個媽媽曾抱怨過,自從生完老二,乖巧懂事的老大變壞了。

她哄老二睡覺,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

無論她怎麼訓斥,老大就是笑嘻嘻。

因為,在孩子的察覺中,當媽媽對他關心不足,而製造混亂,就能 得到關注,唱反調不過是 孩子渴望的表達

當孩子一旦嘗到「唱反調」的甜頭,那個 渴望被關注和認可的孩子,內心會很苦。

還有一位網友說,不知為什麼,工作壓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頂父母。

人的受挫經歷會導致自尊心、自我價值感急速下降,為了阻礙這種痛苦的感受,內心虛弱的孩子會選擇「唱反調」這類 強烈的情緒體驗來獲得力量感

如果父母能敏銳察覺到孩子的求救,我們便能忽視「冒犯」,積極幫孩子找回自信力。

像打球、跑步、游泳,都是不錯的情緒調節方式,孩子在運動中,也能認清什麼是正向的情緒表達。

而父母與孩子「在一起」,這種天然的情感連接,本身就是最療愈的力量。

03

最怕父母,掉進孩子的「情緒陷阱」

央視曾播出過一部紀錄片《鏡子》。

片中,有個孩子叫家明。

當他想玩時,爸爸會說: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

當他踢球時,爸爸會批評:你成績都落下多少了。

當他想報自己喜歡的專業時,爸爸直接否定:前景不好,喜歡也不行,必須聽我的。

在爸爸看來,他只是在教孩子人生道理,希望他這輩子過得比自己好。

但對家明而言, 這種「為你好」就是無形地操控

為了獨立自由,他選擇對著干,父母越想讓他干什麼,他越不幹。

最後,連高中都不讀,輟學在家,製造麻煩,甚至自殘。

他用決絕的方式,爭取人生主導權,拒絕過父母安排好的生活。

但遺憾的是,這一切的拉鋸,卻被爸爸視為「叛逆造反」。

爸爸並沒看見孩子的渴望,只看見一個逆子,令他人生絕望。

如果我們在親子沖突時,常常陷入對方的情緒陷阱,那麼這段親子關系,註定變仇敵。

04

有些擔心,只是假設

為什麼父母容不得孩子唱反調?

在心理咨詢室里,一位父親吐露了心聲。

咨詢師:為什麼非要孩子聽話呢?

父親:讓他聽話是防止他將來...吃虧。

咨詢師: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嗎?

父親猶豫了:哪兒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因為他走了一條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這樣教育的,這條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親理所應當也為孩子鋪路。

走其他的路一定預示著危險嗎?

危險不過是父親對計劃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帶來的恐懼。

心理學有個詞叫 「災難化思維」,它有個熟悉的句式: 萬一……怎麼辦?

將未曾發生的事情,在腦海中預設好,然後朝著最壞的結果想象。

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緒反應過激,人在 不理智的狀態下, 不會平和看問題。

其實,孩子當下的「唱反調」和未來並不是質變關系。

孩子是慢慢長大的,成長中關于情緒管理的能力,也是漸漸培養起來的。

身為父母, 不要苦惱孩子為什麼「唱反調」,而是做好「有效溝通」的表率。

把親子沖突當作孩子社交的演習,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說話,學習情緒管理。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