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是一本厚重的書,往往最初的時候不明其意,到了章節的結尾,才發現其中的深刻。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晚年可以老有所依,以為將子女撫養長大,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只是,人生中有太多的不確定,只一味依賴子女,并不是最穩妥的做法。
到了六十歲,才發現,想要老有所依靠的是這些。在年輕的時候,就要做到未雨綢繆,規劃好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中,懂得善待身邊人,會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重保障。
我的一個親戚,老伴去兒子的城市幫著照顧兒媳坐月子了,留他自己一個人在家。
有天他在家里突然暈倒了,幸好鄰居過來找他下棋,從窗戶看到他暈倒在地,及時將他送去醫院,才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老伴一時半會兒也過不來,他的鄰居就自發地來照顧他。給他帶飯,推著他去草坪上呼吸新鮮空氣,陪他閑聊。
鄰居們對他如此照顧,也是因為他平日的熱心腸,為他攢下的好人緣。如今,也算是一種回報吧。
人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處,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可以適當提供一些幫助。
在向身邊的人表達善意的同時,也是在善待自己。
與人為善,你也一定能夠收獲到別人的善意。
就比如,當你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相信身邊的人,也一定會伸出援手,給予你一份關懷和體貼。
《書·伊訓》中有言:「立愛惟親,立敬惟長。」
教育子女,并不是一味地對子女好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對子女在人品,性格,心性以及孝道上的培養與引導。
重視家風的傳承與踐行,讓子女從心里感恩父母的養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
看過這樣一段視訊,說的是:
一個男人,辭去了外地的高薪工作,只因為不放心家里生病的老母親。
他為母親選擇了最好的治療方案,每天伺候在母親的病床前。親自喂飯喂水,幫母親剪手指甲,梳頭,陪著母親說話。
男人的兒子也會在放假的時候回來看望奶奶,看著父親在病床前伺候,給兒子的內心很大的觸動。
兒子大學畢業之后,選擇了離家近一些的公司上班,他說,希望自己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父母。
作為父母,要培養子女成才,更要培養子女的為人之道。
重視家風,以身作則,才能夠讓孝道,不斷傳承下去。
引導子女學會孝順,讓子女心懷感恩,將來,也是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更多的溫馨和寬慰。
培根說:「健康的軀體是靈魂的客廳,而病體則是監獄。」
人到六十歲,想要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一定要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
年輕的時候,為了家庭,為了子女,肩膀上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卻絲毫不敢松懈。
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獲得更多的成就,總是沒日沒夜地奮斗,不斷透支著自己的身體。
只有當年歲漸大,身體逐漸顯露出疲態的時候,才會開始明白健康的重要。
學會愛自己,從身體到心理,給自己減負,讓自己能夠得到片刻的喘息。
更要及早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定期安排體檢,制定合理規律的作息時間,讓自己的節奏,慢下來。
六十歲后,擁有健康的身體,能夠讓自己更自由地規劃晚年生活,也能夠讓自己收獲更多的溫馨與舒適。
每個人都會無可避免地迎來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受生命一點點逝去的無可奈何。
想要讓自己老有所依,就一定要提早規劃,努力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擁有更多的保障。
善待身邊的人,更要善待自己。努力活出自己,讓生命擁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