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人世間的情感哪種最真摯、最無私、最偉大?答案一定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和大家分享一首陶淵明寫給兒子的詩,道盡天下父母的無奈,讀來令人感慨!
清末的慈禧太后,雖然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她卻寫出過「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感人詩句,可見,父母對兒女的恩情,放在任何人眼中,不管好人還是壞人,都是同樣的偉大。
在浩如煙海的詩詞文學里,有大量父母寫給子女的作品,比如之前分享過蘇軾的《洗兒戲作》,其中寫道: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又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女兒出嫁的時候寫道: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讀起來真是讓人潸然淚下。
東晉大詩人雖然文采出眾,在文學方面 有著很高的成就,但是他的五個兒子卻個個不成器,無奈之下,陶淵明寫了一首「罵兒詩」,這首詩的名字叫《責子》。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陶淵明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很樂觀豁達的詩人,很小的時候咱們就學過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記》。陶淵明非常喜歡喝酒,而且都是自己種糧食,然后用來釀酒。
辭官之后,他就徹底過上了詩酒田園的隱居生活,所以陶淵明也被譽為是田園詩人的鼻祖,在他的詩作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恬靜祥和充滿詩意的生活,直到如今,這種生活依舊是無數人心中的向往。
但是,陶淵明的生活是否真的那樣完美,那樣快樂呢?其實,他的生活照樣有很多普通人要經歷的煩惱,特別身為父母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難免有擔憂,有無奈。
陶淵明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寫過一首《責子詩》,為什麼叫「責子」?其實就是對兒子責罵、批評、教育。雖然是責罵,但陶淵明這首詩卻寫得比較有趣。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長子叫阿舒,次子阿宣,三子阿雍,四子叫阿端,最小的兒子叫通子。陶淵明四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喝酒,突然發現自己兩鬢的頭髮都已經白掉,然后皮膚也已經松弛不在緊實,看著一旁不成器的五個兒子,于是他邊喝酒邊唱: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我們知道,當一個男人四十多歲奔五的時候,人生基本上就已經沒有太多突破的可能,最大寄托就是在兒女身上。大詩人陶淵明亦是如此,但是,他的五個兒子都不爭氣,16歲的長子阿舒,是一個非常懶得的人,陶淵明說他「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是五個兒子當中最懶的一個;
而次子阿宣也快十五歲,但卻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古人用「志學」代指十五歲,所以陶淵明說他「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那麼第三個兒子和第四個兒子也很讓人頭疼,三子阿雍四子阿端,陶淵明說他們「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都到十三歲的年紀,連數都不會數,換到今天的父母,那可真會把人給急死;
最小的通子,「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小兒子已經九歲,貪玩又貪吃,面對這五個不成器的家伙,陶淵明只好無奈嘆息道: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他說:也許我就這麼個命,想那麼多也是徒增煩惱而已,倒不如先喝了手中的這杯酒聊以寬慰吧!
陶淵明的這首責子詩,既有對兒子的責備,又有對自我戲謔幽默的嘲諷,但更多的是一種憐愛與無奈的矛盾心理,讀完之后,很容易讓為人父母者引發深深的共鳴。如果換做你,面對自己不成器的兒女,你又會作何感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