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
人在窮困的時候,要積極求變,不能在原地踏步走,更不能一根筋地延續老套路。
我們可以這樣思考,順著不行,就反著來,走到窮苦的對立面去。
值得一說的是,「窮人何苦為難窮人」,與其在窮人群體里耗著,不如勇敢地做自己。
通過分析「貧窮」的根源,然后就能發現,那些悶聲發大財的人,有「反內卷」的思維,在輕松狀況下,不動聲色地致富。
01
與人爭奪財源,不如創造財源。
在一個小鎮上,一位商人開了一家加油站,生意特別好。
有人眼紅,于是在距離一百米的地方,也開了加油站。
為了爭奪生意,兩家加油站,都采用了讓利的措施,還在星期六,打折銷售油品。
過了一段時間,冒出了第三家加油站......幾位老闆,都苦不堪言。
另一個小鎮上,一位商人開了一家加油站,加油的車,絡繹不絕。
有人靈機一動,在加油站隔壁,開了一家充電站。這樣一來,油車、電車都能在小鎮停留,車流量就更大了。
第三個人,開了一家餐廳;第四個人,開了一家超市;第四個人開了一家洗車店;第五個人,開了一家旅館;第六個人,開了一家母嬰店......從此,小鎮規模擴大,變成了大家眼里的天堂。
兩個小鎮,都從加油站開始做起,但是結局大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常常會選擇第一個小鎮的賺錢模式呢?這是內卷的征兆,值得深思的。
具體來說,第一個小鎮上,人們的思維是這樣的:一是眼紅別人,二是盲目跟風。
懂得反內卷的人,會用第二個小鎮的賺錢模式,并且可以把其中的道理,延伸到很多的領域。
比方說,在一個夜宵城,燒烤店很多,你就不要盲目去做燒烤了,可以做冰水店,為吃燒烤的人,降降火;可以做孩子游樂場,讓吃燒烤的父母,放下自己的孩子;可以做車輛清洗;可以做代駕,讓喝酒的人,平安回家。
在我居住的縣城,旅游很火爆,因此住宿的地方很多。小李在住宿集中的地方,開了早餐店,還提供打包的午餐。因此,小李賺了一桶金。
小李還綜合了所有住宿店的具體情況,為顧客免費提供咨詢服務。這樣一來,住宿店的老闆,也主動和小李合作,希望得到多一些的推薦。
俗話說:「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必然」可以掙到的錢,就是競爭壓力不太大,一開始不太起眼的行業,并且是胸有成竹的。
在財源方面,我們習慣性盯著別人占領的高地,卻不知道,回頭看,你的身后,有另一個高地。
一山不容二虎,但是兩山能容二虎。搞懂了,也許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02
與其人踩人,不如人抬人。
戰國時,龐涓和孫臏是同學,師傅是鬼谷子。
龐涓去魏國的時候,孫臏送行,說:「發財了,勿忘我。」
孫臏學藝成功后,投靠了時任魏國將軍的龐涓,本以為會得到同學的照顧,卻被同學嫉妒,還割掉了膝蓋骨。
孫臏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然后逃離魏國,去了他國,用「圍魏救趙」等計謀,讓龐涓死無葬身之地。
春秋時,管仲和鮑叔牙是發小,。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年輕的時候就一起做生意。
在陶地,兩個人賺錢了,然后分錢。
鮑叔牙說:「你多拿一份,去給娘買吃的。」
齊國動蕩不安的時候,鮑叔牙說:「齊國有兩位可能繼承君位的公子,我們一人跟隨一位,不管哪個公子做了君王,我們都會獲利。」
鮑叔牙跟隨的公子小白,做了君王,管仲跟隨的公子糾,被斬殺了。
鮑叔牙對小白說:「我不做相國,真正有能力做相國的,是管仲......」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在齊國,混得風生水起。
《金蓮記·詩案》里有這樣一句話:「本為管鮑之交,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合作共贏,這不是一個詞語,而是一種發財的方法,可惜很多人不懂。
富人雷軍說了這樣一句話:「商業上的成功,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敵人弄得少少的。」
你走出去,到處都是敵人,你吆喝老半天,不僅沒有生意,還會被人趕走;你到處都是朋友,買賣就好做多了。就算你生意不好,還有朋友請你到家吃頓飯,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在我居住的縣城,高中學校門口,有一個賣油條的老太太,總是不厭其煩地說:「魚粉里,泡上一根油條,滋味特別好。」
距離老太太五十米的地方,就有一家魚粉店,看起來位置有點偏。
魚粉店的老闆,知道老太太的做法后,每天都在門口的柜台上,擺放很多油條,遇人就說:「魚粉加油條,味道特別好。」
原來,小人物,也能合作,只是知道的人太少,或者說,知道的人很多,愿意這樣做的人,太少。
培根說過:「金錢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無用處。」
這塊田,不僅僅是自己的責任田,還是別人家的田。
03
學會「反內耗」,關鍵是培養自己的「多角度思維」,改變待人接物的心態,有利他的做法。
其一,從別人的致富路上,延伸出一條新路,就像大樹要開枝散葉一樣。
其二,與人爭執的時候,看看自己錯在哪里,及時認錯,學會握手言和。
每個人都想發財,但是財富卻青睞那些愿意動腦筋,堅持善良的人。
別急,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