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才知父母恩。
小時候看父母,覺得很多做法,不合常理,不可思議。
比方說,父母什麼都不舍得扔。這樣的習慣,到了今天,仍舊沒有改掉。
我們認為,父母有囤積癖,也積極引導父母過「斷舍離」的生活。家里空曠了,生活空間變大,也就舒服了。
到了中年,當我們也變成了父母,也就驗證那句歌詞——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原來,父母什麼都不舍得扔,是有原因的,并沒有什麼不好。
01
父母窮怕了,生活有危機感。
網友「秋千的平行世界」
,講述了一個摳門的父親。一個塑料水壺,已經變色了,他隨手拿起丟掉。但是父親卻從垃圾箱撿回來,說:「留著,還能用。」
一個螺絲釘,一塊墊片,一張舊席子,父親都會收起來,誰都不能扔。只有八十平米的房間,有十平米用來堆放舊物,顯得很無奈。
後來,網友知道了父親的成長故事,內心就釋懷了。
父親小時候,兄弟姐妹七八個,吃飯都成為了問題。他拿一分錢,買了兩個菜稞,妹妹一個,自己一個。但是妹妹太餓了,吃了兩個。他吞了口唾沫,告訴妹妹「我不餓」。
我的母親,也是摳門到家的人。不僅什麼都不扔,還到處撿廢品,堆放在陽台上。
談起小時候的事情,母親就掉眼淚。
那年,外公去干農活,母親和弟弟妹妹在家。餓得受不了,母親就帶著弟弟妹妹到村里的磨坊,用竹片把石磨上的米粉刮下來,放入嘴里。
母親還去隔壁村的豆腐作坊,用竹片把石磨上的豆腐渣刮下來。味道不太好,但是比餓著強一百倍。
窮,不僅會讓人挨餓,還會讓人有懼怕「餓」的思維習慣。
父母常常這樣想:「現在很有錢,萬一變窮了,怎麼辦?」
什麼都有「萬一」,這父母的生活邏輯。因為他們怕萬一回到窮日子去,畢竟他們品嘗了那樣的滋味。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父母不就是害怕窮困,才節儉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嗎?一分一厘,都是錢;牛羊馬糞都值錢。
02
父母有愛,什麼都為兒女留著。
我,從學校畢業,已經有三十年了。
有一個上午,同學小劉,在同學群里曬上學時候的東西。
真的沒有想到,小劉很有耐心,把學校發的皮箱、校服,還有入學時候的宣傳單,都收起來了,雖然皮箱已經很脆弱,提不動東西了,但是模樣還完整。
大家都給小劉點贊。
小劉說:「這都是我爸,在老家留起來的。要是我,早就找不到了。」
順著小劉的話,我還知道,他的爸爸有這樣的想法——這些東西,也許對兒子的工作,有幫助;是兒子一輩子最好的記憶;也許某個單據,是兒子需要的。啥,都不能丟。
就有一些人,在退休的時候,還要翻找出自己的畢業證,第一份工作派遣單。這是父母的認知。
看過這樣的一條消息:一位父親過世了,女兒打開他的手機,翻找一些有用的信息。
這時候,女兒發現父親手機的收藏夾里,都是她和父親的聊天,還有她發給父親的照片,她發在朋友圈里的信息、照片,都有,發送的日期都對得上。
原來,父親在網絡的另一端,一直看著女兒,牽掛的心思,讓人流淚。
作家冰心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父母這一生,都在擔憂子女過不好。他們留下太多的東西,其實不是自己真的需要,而是擔心有一天,子女還需要這些東西。
就算子女說「不要了」,父母也不太相信,就是這樣固執。
留下千萬樣東西,若是有一樣,在未來的某一天用到了,父母就很欣慰。
一塊木板,從農村帶到城里,也許就起到了墊床腳的作用,但是父母很開心,就是「物有所值」
。舊物里的愛,真的很多,只是我們年輕時,感觸不到。
03
父母苦己富子,把「爛梨」給了自己,把「好梨」給子孫。
很多人都在批評「吃爛梨的習慣」。
一對老夫妻,買了一筐梨子,選出不好的梨子,削掉爛的部分,吃剩下的部分。
吃了今天的爛梨,明天看到剩下的梨子,又增加了爛梨。
直到一筐梨子都吃完了,也沒有吃一個好梨。
感慨之余,我們能不能看到另一個現象呢?
一對老夫妻,買來一筐梨子,自己吃爛梨,卻選了最好的梨子,給了孫子,還特意削皮了。
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發現,一對中年夫妻,自己吃剩菜剩飯,把新鮮的飯菜,給了子女。
中年夫妻,省吃儉用,把錢留下來,給了子女上學。
夫妻變老了,但是他們仍舊省吃儉用,把錢存起來,給子女買房買車。
看到子女承擔房貸,父母更著急,還責備自己沒有本事。
當我們批評父母什麼都舍不得扔的時候,想一想父母給了自己多少好處。這些好處,都從哪里來的。
04
對于「什麼都舍不得扔」的習慣,不要過多去指責,也不要強行去改變,更不要鄙視。
斷舍離理論,不是萬能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分析和利用。
有道是,有舍有得。舍去的根本,是為了得到更多,從來不是一丟了事。
在家里,留一點空間,放下一個儲物台,把舊物歸類,擺放整齊,還常常擦拭。屋里擁擠了一些,但是不缺少溫馨。
真正要舍去的,是內心的煩惱,待人的怨氣,而不是生活中的物質。
人到中年,只要家人和睦,低配的生活,也能高貴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