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快速成長的捷徑,就是修煉一份專注的精神,擁有足夠堅定的心智。
你是不是經常感覺工作太累,沒完沒了加班?
事業上也沒什麼突破,遲遲無法升職加薪?
這或許是因為,你的工作方式不恰當,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說: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于單一任務。
他將這種工作方式,定義為「深度工作」,并在暢銷書《深度工作》中分享了它的意義和方法。
深度工作,才是一個人的秘密武器。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專注與守恒。
競爭激烈的當下,在高度專注中不斷蓄能,你我才會走得更快更遠。
思考越深入,認知水平就會越高。
《深度工作》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杰森·本從事金融咨詢行業,負責整理數據、處理表格等。
工作本就瑣碎,他卻無法專注,總是被郵件、垃圾信息、娛樂新聞分散注意力。
分心的次數多了,他的大腦變得亂糟糟的,稍微復雜點的信息都消化不了。
有一次,他還搞砸了上司重視的項目計劃書,險些被公司開除。
為了找回專注的狀態,他每天將自己關在隔絕網絡的房間里,一心研究工作上的問題。
起初,他連簡單的問題都想不出來,思考片刻就忍不住開始發呆。
可熬過一段時間后,他專注的時長不斷增加,頭腦也愈發活躍,學什麼東西都比以前更快。
于是,他去報了認知度高、難度大的編程課,不到一年就掌握了別人四年才能學會的知識。
憑借這份技能,他轉行當了程序員,薪水翻了將近3倍。
正是不受干擾的深度工作,激活了他的認知,提升了他的能力。
俞敏洪曾在演講中指出:
當一個人的注意力不斷被分散時,他的智商和分析能力會有所下降。
然而,全神貫注于一個目標時,你的大腦回路會高速運轉,對事物的認知也會更敏銳。
你的精力越集中,思考越深入,認知水平就會越高。
每提升一點認知,你就能登上一層台階,最終抵達更高的平台。
意志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意志力狀態。
書中,提到了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的一個觀點:
欲望是常態,人們一整天都在遭受各種欲望的攻擊。
而這些欲望,會不斷榨干人的意志力,直到讓人最后無法抵抗。
意志力是有限的,你若任由它與紛繁欲望纏斗,用不了多久就會消耗殆盡。
給自己打造一個遠離誘惑的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意志力。
記者沃爾特·艾薩克森,30多歲就被評為「美國最優秀的雜志記者之一」。
平日里除了寫稿,他還要采訪、開會、社交,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難得有片刻閑暇時,其他同事會選擇聚在一起聊天、休息。
他卻為了趕稿,一有空就把自己關進房間里,隔絕外界干擾。
一次次強行進入專注狀態,讓他培養出了超出常人的意志力。
坐在顛簸的出租車上,他能心無旁騖地整理出一篇采訪稿;
身處嘈雜的聚會中,他也能全神貫注地寫上幾頁人物傳記。
外界的環境,似乎不會對他造成影響,更不會打亂他的節奏。
《意志力》一書中說:意志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意志力狀態。
那些需要動用毅力去做的事,已經變成了毫不費力的習慣,無需所謂的堅持也能輕松完成。
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減少誘惑,隔絕干擾,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一旦你養成了隨時專注的習慣,意志力便會不斷增強,源源不斷地為你提供能量。
低質量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
吳軍博士具備計算機專家、投資人、暢銷書作家等多重身份。
外界稱他為「跨界之王」,并屢次向他討教多任務并行的訣竅。
他卻解釋說,自己的工作狀態是單任務的,做好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
如果什麼都想做,往往什麼都顧不上,只能在低水平上兜圈子。
專心致志,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
《深度工作》中談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愛好廣泛。
大學期間,他喜歡拳擊、摔跤、舞蹈、詩歌閱讀等。
為了平衡興趣與學習,他合理規劃了自己的時間:
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4點半,他會全神貫注地攻讀專業課。
在這段時間里,他拒絕被任何人和事打擾,一心讀書、完成作業。
隨后,他才開始打理生活瑣事,并投入到興趣愛好中。
長此以往,他不僅變得多才多藝,還拿到了多門優秀的好成績。
書中有句話說得好:你想完成的事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在多線任務中不斷切換,看似很勤奮,實則是瞎忙,難以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
人的精力有限,低質量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
學會深度工作,有選擇地專注,把要緊的事做到極致。
高效的人生,往往會更輕松,也更豐富。
專注,已然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能力。
作家村上春樹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仿佛睜大著雙眼什麼也看不見。」
身處碎片化時代,眼花繚亂的信息,瘋狂搶奪我們的注意力;
層出不窮的誘惑,隨意打亂我們的生活節奏。
專注,已然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能力。
只要你沉下心來深度工作,就能跑贏身邊的大多數人。
1. 選定深度哲學,合理分配時間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深度哲學」: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工作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分配時間。
他介紹了以下4種「深度哲學」:
雙峰哲學:將一周、一個月或一年的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于深度工作,另一部分處理其他瑣事。
節奏哲學:固定選擇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深度工作,比如早上7—9點,逐漸培養成常規習慣。
禁欲主義哲學:在某個明確的時間段內,關掉網絡、社交媒體、拒絕收發郵件等瑣事,盡可能地切斷與外界的聯系,全身心地沉浸入工作中。
新聞記者哲學:利用午休、坐車等碎片時間,專注地處理難度較低、周期較短的任務。
每種深度哲學都有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適應人群。
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哲學,將時間花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是進入深度工作的開始。
2. 固定工作環境,培養深度習慣傳記作家羅伯特·卡羅,無論換多少次辦公室,都不會變動其中的每一寸空間。
放書的位置、堆放筆記本的方法、墻上張貼的東西,幾乎從未發生過變化。
甚至,他每天都會穿款式相同的衣服來上班,逐漸形成了特定的習慣。
一成不變的環境,讓他不必為瑣事分心,一進門便能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為自己指定一個深度工作場所,將所有物品布置得井井有條,避免在細枝末節上浪費心力。
一旦你養成了習慣,它就會慢慢影響你,重塑你,給你帶來正向回報。
3. 減少工作時間,試著營造緊迫感有段時間,作者卡爾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缺乏規劃,過度散漫。
面對不緊急的任務,他總是一拖再拖,最后不得不加班完成。
于是,他給自己定下一條規則:每天下午五點半后不再工作。
為了爭取準時下班,他不僅高度集中精力,還想盡辦法提升產出速度。
堅持幾年后,他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并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寫了2本暢銷書。
我們習慣拖延、容易分心,往往是因為缺乏緊迫感。
而設置一個截止時間,就像在自己身上綁了一台定時炸彈。
正如豐子愷所說:「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不停流逝的倒計時,會激發我們的動力,督促我們奮力前行。
4. 戒掉網絡消遣,學會擁抱無聊通信學博士克利福德·納斯研究發現:
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稍有無聊,就從低刺激的工作,轉向高刺激的網絡,會嚴重減損我們大腦的專注能力。
在等人、排隊等碎片化時間,與其頻繁刷手機,不如專心思考生活和工作上的計劃。
在下班回家后的空閑時間,比起追劇、打游戲,不如閱讀自己挑選好的一系列書籍。
無意義的網絡消遣,只會透支你的精力,擾亂你的頭腦。
▲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把懈怠拖延的時間用來上進,將無所事事的閑暇拿去提升。
熬過無聊與煩悶,便是成長與蛻變的開始。
超越自己。
書中引用了作家加拉格爾的一句話:「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阻擋我們進步的,也許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是精力太過分散。
一個人快速成長的捷徑,就是修煉一份專注的精神,擁有足夠堅定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