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諺語說:「勝利者不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耐久的人。」
從前的生活很落后,日子很慢,但是人們的臉上有笑容。現在的生活很忙,每天都在往前趕,早晨趕公交,白天趕工作,夜里睡覺,都得抓緊時間。
忽而回頭,你已經變老了,又做成了什麼呢?大部分的人,不過是瞎忙吧。
再看那些做大事的人,也許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看了那麼幾本書,只愛一個人,只走一條路。
其實,成大事者,必有「三慢」。
01
讀書要慢,見功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老祖宗的忠告,我們能夠背出來,但是很多人不信。
看看我們周圍,到處都是速成班。
繪畫速成,一周就要當畫家;數學速成,馬上就要提高成績;技能速成,三天就能上崗......我們要賺錢,要成名,要養家糊口,時間上,誰都耗不起。
可是我們又學成了什麼呢?不過是單純的一種賺錢方式而已,或者成為了某道工序上的某個加工員,就那麼一點事。離開工序,啥都不會。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也是反復推敲和打磨的過程。太快了,就什麼都學不到了。
唐朝時,有一個學子叫祖詠,才高八斗,才思敏捷。似乎所有關于學習天賦的形容詞,都在他身上用得上。詩人王維,和他是好友,互相欣賞。
724年科考,祖詠拿到了試題,輕蔑地笑了。因為這樣的題目,就是他的拿手好戲。
只見,考題是一幅畫——畫的是「一個人,看著終南山上的余雪」。
大筆一揮,寫下——「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祖詠收好筆,開心地交卷了。
考官問,還要不要檢查一下?要不要多寫幾句?他說:「意盡。」也就是說,意思很清楚了,也表達清楚了,多寫就是多余的。
果然,他的文采令人折服,但是未曾受到重用。
人呢,講究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好事多磨」。
很多書中的道理,講究的是「意猶未盡」,可以持續深度解讀的,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說明你的讀書的態度是膚淺的,也沒有思考和拓展。
讀書多了,還要用時間、實踐去檢驗,反復修正。這就是學以致用的道理。否則,讀書快,不過是多看了幾行字,并無實際用途。也無法學成什麼。
你要做成什麼事,就反復研讀什麼書。讀書的功夫到了,辦事的方法就有了。
02
成才要慢,見格局。
很多人都期待,少年得志。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變成神童。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不太現實,并且是「拔苗助長」。
就算是老謀深算的人,如果急著要做成某件事,仍舊會栽跟頭。
北宋時,有一個神童,叫梁周翰,河南鄭州人,十歲就能寫詩。當地有官員請他做下手,他拒絕了,覺得人生起點太低,不值得考慮。
宋太祖聞訊找到梁周翰,安排到直史館里做事。
有一次,宋太祖走到武廟,命令撤掉白起的畫像。因為白起在戰勝之后,虐待了俘虜,勝之不武。
梁周翰馬上寫奏折,認為天子要容天下,包容別人的過錯,說:「以羔袖之小疵,忘狐裘之大善。」勇敢地站出來反對,文采也體現了,讓宋太祖很欣賞。
經過一番考慮,太祖決定提拔梁周翰為秘書。詔書還沒有下,梁周翰就開始洋洋得意了,還寫了感謝信,送給太祖。這一做法,讓太祖非常反感,從而把他外調。
繞了一個大圈,在很多座城市磨礪過。梁周翰才回京,但是他已經八十歲高齡了。
辦事太快,心浮氣躁。就是欲速則不達的征兆。這時候,人生就會受挫,反而比正常的速度更慢。
有多少人,被「快動作」耽誤了一輩子?
要知道,一次失誤,就會造成終生遺憾。
那些慢一點的人生,一次失誤都沒有,反而能「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03
生活要慢,見煙火。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仰望天空,沒有看云卷云舒?沒有吹一吹晚風,沒有認認真真品嘗美食?總是囫圇吞棗的樣子,活得真無趣。
小時候,母親花了一整天功夫,挑選了一些飽滿的糯米,然后用石磨磨成米漿,又用布包起來,把水分瀝干。
第二天,母親用手揉了很多的糍粑,放在滾燙的油鍋里。聽到「呲呲」的聲音,聞到菜籽油的香味......隔那麼兩個小時,糯米糍粑就到了手上。
現在,城里每天都有糯米糍粑,但是味道不怎麼好。
母親說:「米沒有用水泡透,也不是石磨慢慢磨出來的,糍粑也不是手搓的,味道好,才怪呢?」
是的,我們享受的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結局。若是一直追求結局,那麼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直接到人生最后一天,來個「蓋棺定論」算了。
人間最美煙火氣。煙火氣,一定是慢慢來的,也是慢慢淡去的,慢慢濃烈的。
04
什麼是大事?
人這一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理解這句話,你就知道了答案。
《增廣賢文》里說:「福滿須防有禍,兇多料必無爭。」
太快的生活,是禍事。因為算不準,辦事不穩,會暗藏兇險。太快走到頂峰,這是「太滿」的征兆。
慢慢來,做任何事情,都能享受其過程。把事情串聯起來,就是整個人生。
從今往后,凡事慢一點,不驕不躁,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