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等著別人治愈,不如趁早自渡】張愛玲《雷峰塔》:如果可以快樂地活著,誰愿意在生命中刻下傷痕?
2022/12/06

常言道,人生如夢。

人生非但如夢,還苦短,卻偏又夜長夢多。

就像張愛玲在《雷峰塔》里寫道:

她的日子過得真像一場做了太久的夢,可是她也注意到年月也會一眨眼就過去了。

有些日子真有時間都壓縮在一塊的感覺,有時早幾年的光陰只是夢的一段。

這是張愛玲移居美國后,用英文寫成的作品。

這是一個出自孩童視角的悲哀故事,一段如夢似幻的如煙往事。

這也是她以自己童年與青春時期的經歷為原型,揭露身世謎團、家族榮枯的自傳性小說,被譽為民國版《紅樓夢》。

一個人活到老,所念所想、放不下、忘不了的,大概還是小時候的故人與心事。

從真假難辨的童年瑣事中,可以讀到傳奇人物更多的傳奇,與人性的深邃。

1

夫妻感情,是孩子家庭觀的范本

小說主人公叫沈琵琶,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父親沈榆溪,前清遺少,身上有紈绔子弟的習氣,將祖上遺產坐吃山空,又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母親楊露,仕宦之家的千金小姐,眼窩深陷,五官輪廓分明,混血兒般的美麗容顏,且有一顆追求自由的心。

楊露和沈榆溪的結合可謂門當戶對,卻缺了最重要的情投意合。

兩人尚年幼,雙方父母定下婚約。

長大后的楊露不愿意,母親就以情感綁架的方式逼婚。

不忍傷了母親的心,她最終嫁給了沈公子。

對于丈夫,楊露沒有很深感情,有的只是體諒和委曲求全。

她有時想,如果丈夫當初娶的是別人,夫妻感情很好,他大概不會像如今這樣頹廢。

為了結婚而結婚,能長久麼?

夫妻感情不和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能快樂麼?

沈琵琶四歲時,母親拋下她和弟弟沈陵,和小姑子結伴出國去了。

琵琶成長過程中,母親常常缺席。

不曾擁有,沒有落差,也就無所謂失去。

楊露沈榆溪失婚后,沒多久他娶了別人。

俗話說,有了后母,親爸變后爸。

在復雜的家族里,小小年紀的琵琶體驗到血緣至親的傷害、男女之間的齟齬,還有人情世故的幽微。

書上寫: 「她的快樂是這樣地少,家不像家,父親不像父親。」

最不能接受的是,在后母挑撥下,琵琶遭到父親毒打,被關押進閣樓。

半年后得了一個空檔逃離出去。

父親那個傳統、陳腐、古墓似的家,她再也沒有回去。

從那一刻起,她對本就沒有多少溫暖與溫存的家,再無留戀。

現實中,突發的戰爭、疏離的親情,奠定了張愛玲蒼涼的生命底色。

她說:「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

有一次看情感調解類節目,夫妻二人并無原則性問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分歧,為之爭吵,搞得家庭氛圍很壓抑。

主持人孟非的開解帶來警示:最好的家庭關系的示范,是夫妻感情。給孩子看書,看至理名言,都不如讓子女看到父母的恩愛。

父母的婚姻模式,是孩子家庭觀的范本,會從中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張愛玲的兩段婚姻,都不甚理想,更談不上完美。

弟弟張子靜更是一生未娶,孤獨終老。

假若她成長在幸福之家,也許不那麼能夠洞見人性,也很難成為心思細敏的作家。

如果可以快樂地活著,誰愿意在生命中刻下傷痕?

2

培養孩子的特長,要趁早

張愛玲無疑是天才,三歲背誦唐詩,七歲寫小說,九歲為選擇音樂還是美術作為終身事業而猶豫。

可她不會削蘋果,不會補襪子,不會用洗衣服洗衣服,缺乏待人接物的常識,還是路癡。

她從小用功讀書,是個學霸。按照計劃,中學畢業后將去英國讀書。

然而,戰爭打亂一切計劃。

《雷峰塔》中,楊露生在舊時代的傳統家庭,卻是一名思想獨立、追求平等的新女性。

她注重對女兒琵琶的教育培養。

教女兒各種小事,包括削蘋果的不同方法,一圈一圈削到最后皮也不斷,這是中國式的;先把蘋果切分成四瓣,這是外國式的。

她告訴女兒,人的相貌是天生的,舉止儀態靠后天養成。

這位開明的母親認為,女人的依靠不是男人,而是自己的一技之長。

「人的一生轉就過了,所以要銳意圖強,免得將來后悔。」

這種人生態度,讓她格外在意對孩子未來的規劃。

她問琵琶,長大了想做什麼。

回答是畫畫。于是買回水彩、蠟筆、素描簿、圖畫紙、紙夾,讓琵琶每天練習。

琵琶看了一部電影,講一位畫家貧困潦倒,女友棄他而去。

這讓她大受觸動,又決定將來做音樂家,因為音樂家不用受苦,可以在金碧輝煌的音樂廳演奏。母親便送她去學鋼琴。

她教導琵琶:決定了學什麼,便要一心一意,這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管學什麼,將來做什麼,最好謀一個學位,以后才有個依靠。只要有機會,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都可以出人頭地。

「她大字形坐在織錦小沙發上看書,雙腿掛著一邊椅背。鋼琴上一瓶康乃馨正怒放,到處都是鮮花。露用東西兩個世界的富麗來裝潢房子。她拿嫁妝里的一套玻璃框卷軸做爐台屏風,繡的四季風景。」

這是琵琶的一部分童年,也是張愛玲記憶中一筆溫馨的掠影。

琵琶有過海闊天空的夢想。

除了畫畫和鋼琴,有段時期又決定想學畫卡通影片,打算把中國畫發揚到美國去。

她想在上海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她還想周游世界。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何嘗不應趁早?光陰飛逝,不論做什麼,早做決定,及早開始。

后來的張愛玲,沒有成為畫家,也沒有成為音樂家,卻成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回首之前所走的每一步,原來都沒有白費。

3

金錢,是一段關系的試金石

我喜歡錢,因為我從來沒吃過錢的苦,只知道錢的好處,不知道錢的壞處。

關于金錢觀,很少有作家像張愛玲這樣坦率直言。

實際上,這話隱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 自己做事賺來的錢,才能花得心安理得。

小時候,她站在煙鋪前,向父親開口要錢去付學鋼琴的費用,等了很久很久,也沒有得到回應……

此種難堪,很多年過去,依然讓人耿耿于懷,無法忘卻。

小說中的琵琶也需要忍受這樣的磨難,每一次向父親要錢,她總是心虛。

因為她明白,坐吃山空的父親,對錢不夠用懷有一種恐懼心。

最終,為了討得父親的歡喜,她決定放棄學琴,以便為父親省下一筆錢。

她覺得自己這樣做相當于送給父親一份大禮。

父親動手打她,表面上看,是因為她不尊重后母,說到底,還是為了錢的緣故——

她打算出國留學,要一筆不小的開支等,這等于減他們十年陽壽。

從父親那個家逃離出來后,她只能投奔母親。

母親愿意栽培她,在錢財上做出很大犧牲。

雖然是自愿,卻又始終抱有懷疑,懷疑自己的犧牲到底值不值。

她責怪女兒浪費錢,自己卻在省這省那,為此唉聲嘆氣……

這是琵琶的遭遇,也完全是張愛玲的親身經歷。

張愛玲散文中寫過,上中學時向母親要錢,一開始,覺得這是親切有味的事。

可在母親自身的窘境中,為她的脾氣磨難,瑣碎的難堪最終毀了她對母親羅曼蒂克的愛。

后來,她寧可走路去補課,也避免開口向母親要錢乘公交車。

「琵琶并不想要窮,可是要她金錢與時間擇其一,她絲毫沒有遲疑。人生苦短,從小她就知道。」

她決定學習畫卡通片,同樣是為了錢,她了解到這是高收入的行業。

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她希望自己能夠在讓母親失望后,還可以坦然面對。

人性往往經不起考驗,親情有時會敗給錢財。

對此,心思敏銳的琵琶深有體會。

現實生活里,張愛玲從童年創傷與至親磨難中獲取一份深刻的領悟:

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試驗。

4

雷峰塔,是西湖邊的一座寶塔,是小說中仆人講述的神話故事,也是張愛玲筆下父權的象征與母愛的隱喻。

書上寫道:「女兒總是復制母親的悲劇,無止無歇,于張愛玲,還加上了對母親的不信任,雷峰塔于是轟然倒塌。」

一座寶塔的倒塌,絕不會在朝夕之間。

一段情感的幻滅,是因為攢夠了失望。

心理學家認為,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幸或不幸,都是一個人的命,我們無從選擇。

等著別人治愈,不如趁早自渡。

人生路上,來來回回,兜兜轉轉,始終在命運的掌心之中。

可至少,還可以遵循自己心中的方向出發,就像離家出走的沈琵琶,就像筆耕不輟的張愛玲。

去匯報工作,領導說「我現在有事,你晚點再來」,聰明的人這樣做
2024/04/19
領導對你做這些事情,說明已經放棄了,別再賣力工作了
2024/04/19
領導開始孤立你,說明出現了這些問題,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你越是做這些事兒,領導對你越是依賴,不要不明白
2024/04/19
如果領導這樣對你,說明是準備淘汰你了,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面對領導對你的打壓,不要選擇離職,只需做好這3件事
2024/04/19
貝多芬:真正的英雄,非靠強力或思想稱雄,而是靠心靈偉大
2024/04/19
《大亨小傳》:基本的道德觀念,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2024/04/19
史鐵生《病隙碎筆》:人的命運不由人,但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幸運的
2024/04/19
毛姆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人生毫無意義,欲望即是枷鎖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