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無論你愿不愿意,都不能完全擺脫「人情世故」這四個字,與親朋好友相處也好,跟工作伙伴交往也罷,懂得變通的人更能游刃有余。古人云:「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并非看你的智商有多高,情商才是最關鍵的本領。
幾千年來,古人根據他們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為人處世的經典道理,而后編寫成書籍,其中《菜根譚》較為知名,稱得上家喻戶曉。《菜根譚》成書于明代,作者洪應明是個讀書人,早年熱衷于功名和仕途,隨著年齡增長,洪應明逐漸看淡功名利祿,晚年歸隱于山林,并完成《菜根譚》這部影響幾百年的著作。
《菜根譚》里的那些至理名言,并非洪應明的原創,而是他汲取古人智慧,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豐富的知識,最終凝縮成的至理名言。比如「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估計許多人都聽過,還有「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提醒世人要保持謙虛、低調的態度。接下來介紹《菜根譚》中的一些名言,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些許幫助。
一、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短短十個字,或許不太好理解,后面有如此解釋:「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字面意思是,假如你在狹窄的道路上行走,盡量靠邊走,給他人留一些地方。和別人在一起吃飯,當你嘗到美味可口的菜品,千萬不能吃獨食,主動把好的飯菜給他人分享。
不管什麼時候,做人都不能太貪婪,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忽視了長遠利益,結局可想而知。老話說得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凡是成大事之人,都懂得便宜不可占盡的道理,有位非常成功的商人曾說,如果能賺十分的話,最好的方式是只要七分,把另外的三分讓給別人,看似有點傻,其實這才是聰明之舉。
二、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你發現身邊親朋好友的缺點,可以適當的提醒和勸告,但語氣不能過于嚴厲,哪怕真心替他著想,也要做到盡可能委婉。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過激的話語會讓人難以接受,甚至適得其反,尤其是那些愛面子的人,更不喜歡被人嚴厲指責。
教人毋過高,理解起來可能略顯深奧,且看全句「教人之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當你教導別人多行善事的時候,盡力而為就好,不要對他的期望太高,根據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對方的心態與執行力,要不然換來的很可能是失望。推而廣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找準方法,根據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有出息,這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但現實告訴我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繪畫天賦很高,若父母非讓他們考第一名,顯然是給予過高的期望,同時也埋沒了繪畫天賦。由此可見,「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這句俗語,至今依然有借鑒意義。
三、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忘記該忘記的,比如你曾經幫助過別人,不要整天掛在嘴邊,逢人便說你做的好事,肯定會讓人覺得你不值得交往。假如別人以前對你不好,只要不是觸及底線和原則的事情,最好選擇遺忘,既能體現豁達和大度,又可以清空心中煩惱,做一個快快樂樂的人。
記住那些應該記住的,以前犯的錯,一定要銘記于心,時刻告誡自己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曾經有恩于你的人,一定要掛在心頭,即便做不到「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也要把恩情銘記于心,找機會回報他人,千萬不能成為忘恩負義之人。
以上三句名言,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當你感到困惑和迷茫,不妨多讀一遍,或許能解開你的心結,提升你的格局,距離成功更進一步。各位讀者,你還知道《菜根譚》里的其他至理名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