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古代瓦罐墳有多殘忍?年過60就被關進墳墓,一頓飯加一塊磚
2023/06/05

你敢相信嗎?在向來崇尚孝道的中國,在古代卻有一種讓人難以相信的喪葬習俗。

它叫做 「瓦罐墳」,活到60歲的老人,不管有沒有生病,都會被兒女送進提前蓋好的墳墓中,活活等死。

古代的「瓦罐墳」到底有多殘忍?

這種喪心病狂的習俗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反向盡孝的產物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便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

從漢朝時期,就用「舉孝廉」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因為孝道,中國對于喪葬制度也十分重視。

父母在世時,要孝敬父母,父母離世后,還要為父母守孝。

然而在歷史上,子女盡孝還有一種奇特的方式,讓現代人難以接受,那便是「瓦罐墳」。

古代的60歲和現代的60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現在的老人即便是到了退休的年紀,還有很多仍在繼續工作的。

但是在古代,能活到60歲,那就是高壽了,但因為失去了勞動力,也被認定為沒有勞動價值了,或者無異于是給家庭增加負擔。

所以當家中老人快到60歲的時候,子女們會提前在偏僻的地方為老人修建好墳墓。

等到老人60歲一過,便會由兒孫背著送進墳中,也有老人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主動要求前去。

不過這時候老人還是好好活著的,墳墓也不會立即封死。

子女們雖然把老人送進墳墓里,但是良心上是不安的,于是會每天來給老人送飯。

每送一頓飯,就砌上一塊磚,直到把墳墓徹底封死。

老人在墓中沒有了食物,也沒有了空氣,便會i活活困死。

也有說瓦罐墳的封口正好是365塊磚,剛好是一年。

在古代,有的老人活的歲數太大,會壓制兒孫的運勢,于是為了后代,有的老人雖然身體仍舊健壯,但不得不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有的子女不孝順,好幾天才會給老人送一次飯,倒是加磚更加積極,往往墳墓還沒有砌完,老人就已經被活活餓死了。

這樣的墳墓從外形上來看,酷似一個「瓦罐」,所以又被稱為「瓦罐墳」。

這樣的喪葬習俗,放到現在許多人都會覺得無法理解,在《說文解字》中對「孝」的定義是: 「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善待父母,是古往今來的道理,而「瓦罐墳」,聽上去和親手殺死自己的父母并沒有多大的區別。

為此,很多人懷疑「瓦罐墳」是真實存在的嗎?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陋習呢?

瓦罐墳真的存在嗎?

關于「瓦罐墳」這種明顯有違孝道的喪葬形式,在官方的正式記載中查閱不多,因此一直存在爭議。

確實,對于從小就接受「孝道」的中國人來說,這種習俗太過于殘忍。

其實 胡適先生就曾表達 過「瓦罐墳」可能存在的猜測,胡適認為,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加上統治者一層一層往下剝削,許多農民其實是食不果腹的。

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失去勞動力后變成了家庭負擔,所以這種「棄老」的行為,或許是真實存在的。

圖:胡適

自從2000年以來,在中國的四川,陜西、湖北等地相繼發現了大批古代的「瓦罐墳」,不過各地的叫法并不一樣。

湖北武當山周邊的部分村落里,曾發現了許多隱藏在灌木叢中的窯洞,并且還在窯洞中發現了白骨。

這些窯洞被當地人稱為「寄死窯」,是古代用來安置失去勞動力的老人的。

這些窯洞形狀規整,有人工開鑿的痕跡,洞內非常平整,剛好可以容納一個人,可以蹲著或者躺著。

而在古代敦煌地區,似乎也存在這樣的習俗,在敦煌莫高窟的一處壁畫上,有著這樣一幅詭異的畫面。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一處瓦罐形狀的墳墓中,,一群年輕男女面色沉痛、掩面痛哭,還有一個孩子伏在地上痛哭,這顯示把老人送進墳墓的意思。

在敦煌壁畫中,這種「老人入墓」圖共有38處,說明在河西走廊地區,這種「棄老」的喪葬習俗也是存在的。

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也有這種「寄死窯」的存在,不過當地人叫做「知死墓」,意思也差不多。

在70年的潞州區一帶,八一水泥廠取土工地就曾挖出過自死墓,墓內有土炕、燈盞,還有板凳等生活用具。

雖然在正史中沒有關于「瓦罐墳」的記載,但是隨著這類墳墓的發現,證實了這種喪葬習俗在中國古代是存在的。

其實不光是中國,一位 日本導演在1958年曾拍攝過一部電影叫做《楢山節考》。

電影講述的便是村里的老人一旦過了6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生自滅。

在楢山上,四處可見被遺棄在這里的老人們的骸骨。

兒子把母親放在一塊上面沒有骸骨的巖石上,便頭也不回地快速下山了。

電影或許有些地方夸大,但是電影背后卻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這樣殘忍的喪葬習俗,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會出現?古代的統治者為什麼不制止呢?

為什麼會出現「瓦罐墳」?

傳說最開始流行這一陋習的是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后,仍舊對幸存下來的六國老人不放心,害怕他們因為思念故鄉而起反抗之心。

秦始皇心想這些老人就算是活著,也沒有能力走上戰場,這對國家來說無異于是一種負擔,于是便下令, 家中但凡超過60歲的老人,統一被活埋!

秦始皇的這道命令惹得天下眾怒,不少人甚至想要造反。

秦始皇

這時有一位年老的大臣幫助秦始皇解決了一個難題,秦始皇突然覺得,老人也不是一無是處的,于是便下令廢除這道命令。

而到了元代,因為外族入侵,中華文化的「根脈」險些斷了,但這種混亂的情況下,「瓦罐墳」再次死灰復燃。

因為中原地區長年戰亂,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房田農舍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老百姓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在這種生存都成了問題的情況下,老人的存在就變得有些尷尬了。

他們上不了戰場,也下不了地,活著只有消耗糧食,還得有人照顧的。

相對于老人,兒童雖然也不具備勞動力,但是他們長大后,總會創造價值,但是老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價值已經消耗殆盡了。

因此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老人就是一種負擔,「瓦罐墳」也再次流行起來。

那麼「瓦罐墳」又是如何廢除的呢?

相傳在 宋仁宗時期,一位官員的父親到了60歲,但是這位官員非常孝順,舍不得把父親丟進山里,于是便為父親偷偷蓋了一個窯洞,讓父親藏在里面,每天都有人來送飯菜。

宋仁宗

天兒子看看父親,臉上悶悶不樂的,老人便問出什麼事情了了?

官員給父親說道,外邦送來一只外形像「老鼠」的動物,個頭非常的大,沒有人能馴服他,使者甚至以此來要挾皇帝稱臣。

老人想了想便告訴兒子,準備一只九斤半的貍貓帶去,沒想到第二天,貍貓真的成功制服那只老鼠。

皇帝得知背后出主意的是官員的父親后,覺得老人的智慧對于社會還是有用的,于是便下令廢除了這一陋習。

并且 宋朝在養老方面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比如古代官員到了70歲便可退休,退休后仍享受福利待遇。

其實在各個朝代,皇帝對于老人的生存問題都是非常重視的,比如在唐朝、在南北朝時期,都設有「養老院」。

但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民們是接收不到這一套概念的,他們會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規定條例。

或許「瓦罐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正史上不會有記載,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領導對你有「這10大表現」,恭喜你!要咸魚翻身了
2024/02/19
「世道艱難,錢能渡你」:你的存款,才是余生的保障
2024/02/19
命越好的人,越喜歡用「這6種頭像」,遇見一定要深交
2024/02/18
要告訴你的孩子:出門在外,要有這6個「防人」的心眼
2024/02/18
管理不好情緒的人,其實是認知太低
2024/02/18
過年同學聚會后才知道,為什麼好朋友會漸漸走散
2024/02/18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自己
2024/02/18
給要復工的你:放下委屈,收起情緒,拒絕內耗(復工必讀)
2024/02/18
2024,命里出現這三個人,其實是老天派來旺你的!
2024/02/18
給普通人的建議:要想安穩長久,最好有這5個「遠見」
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