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高處立,于低處行。
俗話說,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
一個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要有放低姿態的格局。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為是。
謙虛處世,是與人為善的涵養,更是一種獨善其身的智慧。
01
修為不足,才會張揚
人在順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初出茅廬的蘇軾曾有過一段相當自負的時光。
20歲時,他首次進京應試,就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名動京城。
后又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被喻為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辭聽得多了,他日漸變得狂妄,以為自己名滿天下,無人能及。
《警世通言》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蘇軾去拜訪宰相王安石,在書房等候其午休時,剛好看到一副筆墨,上面寫著兩句話: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看完后,蘇軾很不以為然,覺得對方空有名聲在外,卻連兩句詩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來,「吹落黃花滿地金」這句話就是一大謬誤。
黃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來「滿地金」可言。
于是,沒有多想,蘇軾就提筆在紙上接著寫了下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樣會落花瓣,你再仔細想想?
寫完后,沒等王安石醒來,就提前告辭了。
後來,蘇軾被貶至黃州。
有一日,正值重陽,蘇軾和朋友前去賞菊,一陣大風刮來,竟真的出現了菊花落瓣的場景。
看著眼前的滿地金黃,蘇軾備感驚訝的同時,也不由為自己曾經的無知而慚愧。
蘇軾後來屢遭貶謫,多少與他年輕時風頭太盛,不懂藏拙有關。
慶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華被埋沒的怨嘆,也沒有變得憤世嫉俗,而是慢慢學會在現實中收起鋒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話所說:
年少輕狂時,總以為天下事,無可不為;歲月蹉跎后,終感到天下人,力有盡頭。
見識越少,人就越會把自己當回事。
但太過顯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膚淺。
張揚源于淺薄,謙遜基于厚度。
02
格局變大,姿態自低
人在什麼時候最能認清自己?
——低谷時。
蘇軾的一生可以分成前后兩個階段,而轉折點,就是「烏台詩案」。
在那之前,他是意氣風發的蘇大學士,在那之后,他是躬耕田野的東坡先生。
其實這場牢獄變故對他來講,最大的打擊,不在仕途上,而在精神上。
曾經的蘇軾,懷抱經世治國之心,渴望建功立業,成就一番大作為。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次被誣陷、被迫害的過程中,他終于慢慢認清了現實的無奈。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就是寫于這樣一種感慨之下。
有人做過統計,蘇軾一生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
從湖州、黃州,到杭州、徐州,再到後來的惠州、儋州,他的足跡越走越遠,心境也變得越來越通透。
他終于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處實現,官職再低,只要能真正的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在徐州任知州時,洪水泛濫,蘇軾親荷畚插,和全城百姓一起奮戰了七十多個晝夜終于保住了徐州城。
在杭州兩次任職時,他先是清淤修井,解決了老百姓的飲水問題,又親自組織疏浚西湖,筑堤建橋,才有了日后美麗清澈的西湖水。
不僅如此,他還將怡然自得的心態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開荒種地,煎茶煮食,日子再清貧,也不忘「松風竹爐, 提壺相呼」,再樂呵呵地吟上一句「又得浮生一日涼」。
《菜根譚》中寫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 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人生變化無常,追求高志固然沒錯,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時不懂順勢而為,不知容忍謙讓,就容易陷入執迷,難得安樂。
蘇軾的智慧之處在于,他做到了高處立,低處行,能以出世的豁達之心做入世的尋常之事。
而當一個人擁有足夠大的格局,對世界、對人生自會生出更多敬畏和謙卑之心,姿態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有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以此來形容蘇軾的一生,最適當不過。
在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后,晚年的他早將榮辱得失都看作浮云,就連生死大事,也能視之等閑。
被流放到海南時,他已是六十多高齡。
在這樣的年歲,要告別家人,翻山渡海,卻往荒蕪瘴癘之地,換做別人,可能只會越想越悲涼。
他卻很快就釋然了,瀟灑長嘆: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來都來了,那就把它當作人生難得的見聞,好好過日子吧。
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他完全丟開了身份的束縛,將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和當地老百姓交友,想著法子在貧瘠的生活尋找滋味。
每次去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回去,朋友家的孩子們便吹著蔥葉為他相送。
他在感動之余,又詩興大發,寫下「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何必對流放生涯過于在意,哪怕遠在萬里之外,溪邊自有真情的樂聲相送。
此時的蘇軾,就像一位返璞歸真的少年,心性變得愈發簡單,為人也愈加誠懇謙遜。
他在《答謝民師書》中,開篇就詞謙語恭地寫道:
「軾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
意思是,自己天性拙直,學問低下,因獲罪多年、被貶廢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
與其年輕時的詩作相比,足以見思維之沉淀,境界之升華。
對于暮年的蘇軾形象,我總會想起,他曾給好友董傳的一句話: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生活再多磨難,也從未能磨滅他的才華和光輝。
相反,越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越彰顯了他的胸懷和氣度。
正因為如此,蘇軾一生所到之處,無不留下了膾灸人口的傳聞,人們發自內心地懷念他,敬重他,認可他。
《禮記》中有云:「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活得謙卑踏實。
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高度,只能來自于一個人對自我的正視。
是知己不足而后進,望山遠岐而前行。
有放低自己的勇氣,也有無畏向前的底氣,方為大境界。
▽
常言道:人生難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生活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人只有把姿態放得低一點,才能看到自身局限性,以更大的心胸接納世事,學會成長。
讓一個人高貴的,從來不是出身,而是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