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關于讀書的好處,幾天都說不完,也說不清。
可是,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個觀點:讀書多了,不一定會成功;所有的成功,都和讀書有關系。
從人生發展來看,讀書就是把書本慢慢翻過去,書變薄了,人生的厚度就厚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讀書很多,但是一事無成,說明你讀書不夠多,也不夠「精」。
讀書改變命運,永遠不會過時,只是你要善讀書、讀善書。
01
讀廢書,難免要變成「孔乙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孔乙己」
也變成了一個貶義詞。讀書很多的人,拿著文憑,卻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他們以為自己的千里馬,卻沒有發現自己是普通的馬,甚至不如耕牛。
在魯鎮,人們常常看到一位穿著長衫的男人,長得高大,頭髮胡須亂糟糟,衣服也很破了,沒有縫補,也沒有洗。
男人一開口,就說「之乎者也」,還自稱是「上大人孔乙己」。
男人喜歡喝酒,但是常常賺不到酒錢,還得到店鋪里賒欠。
當然,他也常常去幫人抄寫。悲劇的是,他偷人家的東西,還謊稱——竊書不能算偷,君子固窮。
讀書一生,卻連一個秀才都沒有撈到。
熟悉科舉的人,就知道,古代的文人,多半讀一些八股文,過分專注四書五經,把數學、工匠等功課,當成是低端的讀物。因此,有了八股取士的說法。
讀書的目標,也比較單一,就是為了科考,然后做官。
一旦科舉的路走不通,那就只能委屈后半生。因此,人們發出嘲諷——百無一用是書生。
看唐伯虎的一生,他年輕的時候,仕途順利,但是卷入科考舞弊案之后,再也沒有一舉高中的機會,因此他謀生很難,靠賣字畫為生,朋友也常常接濟他。
才子羅隱,十次科考,一次都沒有中,只能垂頭喪氣地回到老家。後來,他被錢镠請到府里,做了幕僚,生活才好起來。
《紅樓夢》里的賈寶玉,被父親逼著讀書,也確實有進步。但是他常常心不在焉,對于一些誘導人變壞的書,反而很有興趣。比方說,他見可卿房里的《海棠春睡圖》,心生歡喜。
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寧愿抱著手機看垃圾小說,也不會看正規的書籍。一些學生,到了大學,就是混文憑,并沒有真正學到一門技術。
走上社會,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是一知半解,混不下去。當你抱怨讀書無用的時候,就想一想,自己是如何讀書的,讀了什麼垃圾書。這些書,和命運的窮困,是有因果關系的。
02
讀好書,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朱熹說過:「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選擇一門功課,反復琢磨,學深悟透,并且形成自己的觀點,變成真正的技能,那就有了讀書的樂趣成效了。
但凡能改變命運的書,都有一個共同點:枯燥無味。
讀難讀的書,提升自己。
戰國時的蘇秦,在鬼谷子老師那里,讀了幾年書,但是他并沒有得到秦王的重用。
回到家,他采用「錐刺股」的方法,逼著自己再讀《陰符》之類的書。
後來蘇秦被趙王、燕王厚愛,終于變成了縱橫家。
作家王蒙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敢讀書,敢讀自己不完全能夠把握的書。」
你越是覺得書本里的內容,深奧難懂,越說明你很膚淺,還有進步的空間。
你把書里的內容搞懂了,說明自己更上一層樓了。
人生是有層次的,越「難」越層次高。容易的事情,就是掃地、洗碗、開門等,一學就會。
讀自己不想讀的書,增加定力。
管寧和華歆是同學,他們都喜歡讀書。
有一天,窗外有達官貴人經過,非常熱鬧。華歆丟下書,到窗口去看。管寧繼續讀書,心無旁騖。
看來,誰都有一顆好奇心,也有偷懶的本性。
當你釋放自己的天性的時候,就越來越不想讀書了。真正有本事的人,會逼著自己去讀一些不想讀的書,讓自己安靜下來。
從膚淺到深奧,原本不想讀的書,也變得津津有味了。
太多的人,在追求「速成法」,對孩子都在拔苗助長。讀書的效果,也就打折扣了。
也有很多人,習慣到網絡上,去「聽書」——三分鐘告訴你,大宋所有的歷史;五分鐘講解,讓你知道南北朝。
幾分鐘,把世界都搞透了,有可能嗎?那是別人的認知,是在告訴你「匆匆翻書」。
選擇對工作有利的書,用心讀,靜心讀,工作會順起來。
讀社會之書,學以致用。
秦朝時,張良襲擊秦始皇,但是沒有成功,人生一籌莫展。
這時候,他得到一本《太公兵法》,并讀了很多年。
劉邦起義的時候,張良就投靠他,并講解兵法。兩個人一唱一和,對建立西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人啊,要根據社會的變化去讀書,把社會當成書。這樣的話,就能找到工作,順勢而為了。
書是書,工作是工作,社會是社會,互不相干,讀書的用處就小了。
讀書的根本,在于用書。這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奧妙。
03
任何人,都不想是窮命,而是富貴命。
讀書,就是從窮苦走向富貴的過程、技巧。
人家寒窗苦讀十余年,憑什麼輸給不學無術的人?
選擇對的書,用好書的內容,逼著自己一輩子讀書,才是學有所成。
拿到文憑,是全新的開始,而不是讀書結束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讀書就是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