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這樣說道: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為什麼要有功于人?不是為了別人,而是在做自己,在做自己這個人,不是在做別人那個人。
有能力的人才能夠幫助人,幫助別人不是助人,而是在讓世界變得更好,世界不是別人的世界,而是自己的世界,所以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自己做的,這一點要徹悟。
徹悟了之后,就不會去記掛對別人的幫助了。
被你幫助的人固然感謝你,但他也就在你之下了,人人都不愿屈居人下,你不邀功、不吱聲,他感激你一輩子,你邀功、你吱聲,他就怨你了。
除非他是圣人,但圣人不需要你來幫助,有困難人才需要你去幫助。
幫助了,這世界就更好了一些。這世界會更好嗎?看你。你心好,你的世界就更好了。
所以說,「我有功于人不可念」。念了就是「市恩」,做買賣而已,何言功?何言恩?
「而過則不可不念」,做事做錯了,或是對別人造成傷害,這都是過失。
自己有過失就要認錯,就要道歉。道歉并接受指責,甚至懲罰。被懲罰時不問比例原則,由別人指示就是,計較比例原則又是不認錯了。
認錯改過是勇者,不肯認錯的人不是勇者,勇者就是希望把事情做好,因而勇于承擔的人,事情做壞了就是錯了,改過、道歉、再出發。
一個不肯認錯的人,就是不勇敢的人,結果大家因為你的死不認錯,一件事情杵在那里沒有進展,整個社會都被你耽擱了。
人要社會進步,不要因為死不認錯、不肯改過而進步不了。一個死不認錯的人是無法進步的。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社會上的資源,「一切都是別人的」,別人不必一定要幫助我們,竟然也幫了,他必定是好人,我們要記在心中,不可忘。
忘恩之人必薄情,薄情之人福必薄,恩人都不念了,還會有朋友嗎?沒有朋友之人,必是孤僻難搞寂寞壞脾氣之人。
報恩不必談比例,有心就好,施恩者本不求報,報恩者隨己力能就好,少報無妨,多報亦可。
「而怨則不可不忘」,人有怨于我就是得罪了我,得罪就得罪了,我又不是小不點,一被得罪就活不成了。
小事一樁,我忙得很,他不懂事,得罪了我,我沒感覺,我不反應,我在做大事,就隨他去吧。
若需要幫忙,可以,說清楚就幫你。我是為進步而來,不是為報仇而來。
何須計較,你一計較,人家就更加防你,深怕你報復,于是先出手,再傷你,這次傷你就會傷得更重了,因為人家想讓你永遠無力報復。
假如你不計較,對方也就不必防備,更不必進攻,事情過去了,對方也平常心了,你倆都沒事了。
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壞事發生的時候,那件事情已經結束了」,就是你不放下,不肯忘記,老是掛恨,想要找機會報復,所以事情才沒完沒了的。
人要做事,人生要往前走,不要逗留在不重要的雞毛蒜皮的事情上。
別人一時的過失,發生時就已經結束,你就讓它結束,不要再開啟它,你做大事的時間就很充裕了,可以用來讀書、做事、成長、服務。
人生就一直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