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都聽過「以德報怨」這個成語,意思是用恩德來回報與別人之間的仇恨。
「以德報怨」出自《論語· 憲問》,原:「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聽后并沒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反問:「如果用恩德來回報怨恨,又該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
顯然孔子沒有說要以德報怨,而是說應該用公正、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生活中如果是一味地以德報怨,反而會讓人是非不分,甚至變本加厲,助紂為虐。
對待仇怨,孔子說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直」是正直、公正。孔子主張以公正、正直的態度和理性的精神對待仇怨,既不被個人感情所左右,也不存有私心與偏見。
「直」也可以理解為有一顆公允的心,以中庸的態度,做合乎道的事。
孔子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同時孔子在《論語·里仁篇》也強調:「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真正的仁者能愛人,也能惡人,而并非是無原則地做個好人。
真正的仁者堅守的是道義,是與天地同好惡,與人民同好惡。
真正的仁者是「以直報怨」,以一顆公允的心來對待仇怨。
人們都倡導善良,但善良如果失去原則和標準就會陷入個人狹隘的情感認知里,做出來的事情很可能只是自己以為的「善良」,而不知自己的行為也許在助長邪惡。
比如你收留了一個觸犯法律的親戚,幫助他逃避法律的制裁;比如你心軟幫助一個[吸·毒]的朋友等等。
那麼善良的原則和標準是什麼呢?是正知正念,是宇宙大道,是自然法則,是跳出「小我」認知,拋棄狹隘偏私,站在客觀公允的立場,做合乎道的事情。
什麼是善良的?《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懲惡就是在揚善。
總之,一個人如果是做到了以直報怨,也就真正地明白了以德報怨。因為我們的世界有時也需要以德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