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帶著弟子去東周。
在太祖后稷的廟宇里,看到這幾句話:「無多言,多言多敗;勿謂不聞,神將伺人。」
看過之后,孔子告誡弟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誠然,一開口就要膽小甚微。
哪怕是沒有人的地方,也不要亂說,你知,天也知。
世界是美好的,但從來不會屬于某一個人,因此我們要學會與人打交道,盡量讓自己擁有更多的美好。
那些不愛說話的人,恰如其分地把美好攬到自己身上,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鑒于此,我今天要恭喜這些人。
不愛說話,是因為一直在觀察,冷眼看世界。
羅曼·羅蘭說過:「應當仔細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
以此可見,從發現機遇,到抓住機遇,再到成功,都不要說太多的話。
因為積極的行動,比說一萬句話更有效。
社會上,有太多的人,總是在吹捧自己的計劃,逢人便說未來會怎樣,但是他到老的時候,還是一事無成。
春秋時期,楚莊王繼位三年,都沒有做出任何大動作,連一條政令都沒有發布。
大臣們都很不耐煩了。
三年過后,楚莊王摸清了實情,迅速啟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打敗了傲慢無禮的庸國,處罰了一大批不稱職的大臣。
孔子給楚莊王點贊:「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想要做人生的贏家,其實有一句話就差不多了。正所謂,一言九鼎。
通過思考、觀察、實踐,說出一句有分量的話,就成為了人生的方向,甚至可以把控世界。。
因此,不愛說話的人,把時間留給了「觀察」,冷冷地看著世界,但是又能熱切地和世界擁抱。
不愛說話,是因為內心坦然,不需要解釋。
有一位叫月船的禪師,他善于繪畫。因此很多人來求畫。
令人驚訝的是,他每次都要先收錢。
有一位女士,請禪師當眾在裙子上作畫,然后帶著羞辱的口氣說:
「看啊,他的畫好臟。」
多年后,人們才明白,禪師把所有的錢,都送給了饑荒中的人。
接下來,禪師隱退了,放下了畫筆。
行動是最好的回答,此外,所有的解釋,都是多余的。
清者自清。
最臟的水和泥漿,都不能污染一朵蓮花;最深的幽谷,都不能掩蓋蘭花的暗香。
相比之下,那些口口聲聲說「不愛錢」的人,才顯得拙劣,他們的心是貪婪的,隨時都在撒謊。
命運把你推到了最低谷,或者讓你承擔某種壓力,你就盡管扛起來,不要自怨自艾,不要到求人。
唯有行動和結果,才能夠證明你。
不愛說話,是因為人生層次更高,曲高和寡。
鐘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掉了自己的琴,因為他再也不會遇到知音了。
不是俞伯牙自命清高,而是他的琴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不是一般的人可以聽懂。
《刺激1995》里寫道:「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它們不依戀籠中的安逸,而一心向往籠外的自由。
」
真正活得高級的人,是奮斗不止的,他們一直在走向更高處。可是人類的結構,是一個金字塔形的。
越到高處,越人少。
因此,人際交往的時候,難免會出現曲高和寡的狀態。
想要說話的時候,就和心靈對話,看似自言自語,其實是安慰自己,了解自己,突破自己。
你是君子,又怎麼能夠和小人一起聊天呢?
你是音樂家,又怎麼能夠天天和討厭歌聲的人說話呢?
不如一個人獨來獨往,反反復復提煉自己——人到了最后,對手只有自己。
不愛說話,是因為專注做自己,懶得去管閑事。
作家村上春樹在《愛吃沙拉的獅子》里說:
「上大學時,我過著單身生活,有時一連半個月都不跟人說一句話。」
從小,他就有自己的個性,習慣性與書做朋友,圖書館就是他的家。
有一段時間,他迷上了爵士樂,寧愿省去午餐的錢,也要去買唱片。
走進大學,他選擇了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
在「書」的道路上,他走了四十多年,現在仍舊還沒有偏航。
我們常常把一些不愛說話的人,當成「格格不入」的人,甚至會排擠他們,其實他們才不在乎這些,只是認真做自己,等待成績出現的那一刻,周圍的人,自然會刮目相待。
有一位名人說過:「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總會有的。」
把說話的時間,擠出來,變成提升自己的時間,這樣的話,時間就寬裕了。
我們都是普通人,根本沒有必要吹噓自己;
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高官厚祿,因此不要到處去吹捧別人。
如果你要走向高處,那就用實力說話。
其實大家都想進步,希望有更好的立足之地,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專注于某一個行業,專注于做自己,大概就是捷徑了。
外面的世界很鬧,如果你要參與其中,你的人生就鬧沒了。
事實上,不愛說話的人,優點還有很多。
比方說,勤于思考,不會專橫武斷,總能考慮到方方面面;
討厭交際,因此很少去應酬;
內心很安靜,任何時候,都是從容的;
和家人相處,不會鬧起來,總是能夠主動閉嘴,低下頭......
當然,不說話,不是在沉默中消亡,在某些時候,也會說上幾句。
比方說,對著大庭廣眾之下偷東西的人,一聲怒吼;
難過的時候,也會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抽泣幾聲。
人生成敗,都是自己的,說給別人聽,沒有必要;
別人的心情,你不懂,給不了需要的安慰。
沒什麼好說的,好好看世界,好好活自己,你就是那個獨步江湖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