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是,中國家長不是那麼足夠好,好到讓我們能夠在他們身上習得自愈和愛人的能力,但也不是那麼足夠壞,壞到讓我們能夠狠下心來遠走高飛,不去理會他們在身后的呼喊。
要知道,絕大多數人選擇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并非是懷有對新生命的期許,又或是對愛情結晶的美好憧憬,而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不折不扣地執行推進既定的人生議程。
所以,這類人往往喜歡拿孩子當試錯的實驗品,比如聽到某某專家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于是六歲的孩子失去了在公園玩泥巴的自由,而被鎖進了學習強度可以稱得上是喪心病狂的「清北班」。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有些家長不要怪小孩長大了疏遠你,甚至不孝順你。
更不要把兒女想得那麼勢利,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錢,給不了兒女什麼,他們才會不孝順。
俗語有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女反哺與否,不在于他們自身有沒有錢,更不在于你有沒有錢,而是在于這三點。
一直以來,你都覺得小孩子是沒有什麼自尊心的,在起哄聲中逼著他表演節目,在不懷好意地打量里揭露他的傷疤,貶低他的人格,都是你的拿手好戲。
你認為你是他的父母,掌握他的「生殺大權」,故而,你說東他要敢往西,那棍棒伺候,絕不手軟。
而看見他瘦小的身軀微微顫抖,雖怒目圓睜,用盡十足的力氣瞪著你,但終究是不發一言,你居然有一種勝利者的快感。
在你的潛意識里,你永遠都是親子關系當中的主導者,你覺得你所做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他的前途在考慮。
所以你從來不會有你錯了這種想法,你永遠都是對的,哪怕這種「正確」建立在一個不諳世事,未曾經歷過狂風暴雨的孩子的坍塌的自尊心的廢墟上。
而等到孩子長大成人,離開了你為他而打造的名義為愛的囚籠,他就會立馬清醒,明白你的所作所為,只不過就是在摧毀他罷了,要他對你孝順,那你不如希望時光重流,你們重新來過。
學生時代,你但凡發現小孩有一點早戀的苗頭,都會怒不可遏,覺得他犯了天大的罪。
而當孩子一領到大學畢業證的那天,你就認為他勉強夠格和你站在了同一個水平線上,他只有在一兩年內迅速完成戀愛、結婚以及生孩子的任務,才算是盡善盡美,真正成熟了。
而除了婚姻大事,似乎在孩子做人生所有重大選擇的十字路口,你都要橫插一腳,你總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居高臨下地指著他的鼻子告訴他,哪條路是坦途大道,哪條路是曲折幽徑,從來不在意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的心之所屬是什麼。
而當孩子正沿著你給他規劃好的人生路線按部就班地行進著時,忽然碰到了一盞紅燈,指示他停下來。
那一刻,他終于得以順利地從楚門的世界里出逃,來到了真實的天地,他沒有找你要說法,又或是報復你,已經是他最大的仁慈了,至于其他的,你也不必再強求。
孩子成績不理想,你說「同樣在一個班學習,隔壁王叔家小明就名列前茅,而你就總是吊車尾,人和人的差別有時候比人和豬的差別都大」。
孩子在校園里被同學孤立霸凌,完全不了解真相的你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肯定也是有問題,否則他們怎麼只欺負你」。
孩子情緒崩潰,你說「我們對不起你什麼了,你哭成這樣,矯情得很」。
反正,在孩子需要你安慰、支持以及偏愛的關鍵時刻,你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站在他的對立面,坐實「虎媽嚴父」的稱號。
實際上,你又何嘗不明白,棍棒教育得配合溫情教育才能雙管齊下,發揮出最大作用,你又何嘗不想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一方面,你的自大已經凌駕于你對孩子的愛意之上,讓你道歉反思,難如登天。一方面,你的教育水平確實有限,你疲于應付新問題新麻煩,索性就擺爛。
而孩子在童年時沒有被堅定選擇過,他在成年以后,也斷然不會對你有多少感情,更不用說掏心掏肺,孝順你了。
總而言之,父母要記住,兒女孝不孝順,不看你有沒有錢,而是看你是否曾尊重他們,是否曾無底線干涉他們私生活,是否曾堅定選擇過他們這三點。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的晚年人生是什麼樣的,兒女孝不孝順,有沒有機會含飴弄孫,關鍵在于你曾經做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