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圣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
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后,依然是一臉迷茫。
《道德經》之所以晦澀,并不是其中的道理難懂,而是文章皆是古文,通過白話文翻譯后,所表達的意思、語境很難精準表述出來,所以使人不知所云。
其實,整部《道德經》的精髓提煉出來只有12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勢、微著、自然。一個人若能悟透這12個字,可以說就讀懂了《道德經》,其受用也是無窮的。
01
虛掉心中執念
現代人最大的一個通病就是非常現實功利。
有人說,難道不好嗎?不能說不好,只能說一切你都要自作自受。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什麼意思呢?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人心私欲太重,對物欲追求過多,活得一定會很累。
因為人的煩惱憂愁幾乎都跟欲望有關。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虛掉心中執念。
何為虛,心中無物為虛,虛極則為空。佛家修心最講究「空」,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性空、空空等......
相傳佛陀在世期間,有人問:您的大弟子舍利弗為什麼是智慧第一呢?
佛陀回答說:「舍利弗心內如鼓,空空如也。」
去掉欲念的煩惱,不僅能收獲心中安寧,還可以獲得更大智慧。莊子說「嗜欲淺者天機深」正是這個道理。
做到「虛」并不容易,做到「極」更是高度困難的。
人不可能沒有欲望,因此要慢慢來減少,不要要求自己太多,否則,虛到身體都受不了,那就糟糕了。
你一輩子去努力,慢慢把外物虛掉,慢慢把它們放掉,不再執著,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你真的能夠虛掉一些東西時,你就會發現自己變得很輕松。
因為虛掉一些東西才能容,才能有虛懷若谷的心胸,才能真正體會「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含義。
人生之路漫長,不要讓包袱變得越來越重,念頭越來愈多、越來越雜。
要學會給自己減負,清除掉一些對身外物的執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菜根譚中有言:「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心思空靈無礙,便能自由無憂。
02
靜觀內省,自得其樂
現代人最悲哀的一個事實是什麼?是靜不下來。
有人說,這個世界太吵、太鬧了,即便閉上眼睛,捂住耳朵,還是感到很煩躁。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物質極大豐富,信息極度發達。雖然看似方便了不少,但是方便了以后,麻煩更多了。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簡單方便,信息和物品的傳播流通變得豐富快捷。
由此衍生的種種忙碌,種種享樂,種種貪欲都隨之放大。
每天在名利里打滾,見人得利,心生嫉妒,見己有失,憂心忡忡。每天不是你好,就是他壞,無時無刻不在算計,怎麼算都覺得自己吃虧。
整天生氣、著急、上火、打架,心完全靜不下來,年紀輕輕一身病痛。
雖然環境的變化和影響固然不可忽視,但人心的變化才是問題的關鍵。
佛曰:「心動,則萬物動;心靜,則萬物靜。」
何為靜,念頭不起為靜。一念之間,十萬八千里;一念之差,天堂地獄中。
所以,人要學會內觀自省,掌控住心猿意馬,才能靜得自在。
關于自省,神秀禪師有一段著名的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段話說得很實用,對于普通人來說,經常自省,拂拭掉心靈上的灰塵,滌蕩心中污垢,是非常有裨益的。心里干凈,自然清靜。
當初六祖慧能也有段更著名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性的角度,當然六祖慧能的偈語更高明。直接從世俗脫穎而出,達到了「虛極」而空的境界。
「守靜篤」的核心是靜,但用力處卻在于「守」和「篤」。
人安靜一分鐘可以,兩分鐘可以,第三分鐘就不行了。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使心歸靜,要花很大的功夫。
你看佛家講禪定,也叫止觀。禪是什麼?禪就是靜,靜而能止。定就是「守」和「篤」,定后能照見自性,所以可觀。
《大學》里面有一段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一個人有沒有定力,就看他能不能靜下來。
「守靜篤」是需要我們經常去修煉的,并非一日之功。既要內省自觀,還要躬身踐行,不斷減少去除內心生出的各種障礙。
03
順勢
《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有強大的外力壓迫時,始終保持硬直容易損毀,而選擇彎曲才能保全自己,從而再次伸展;而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夠積攢滿滿的水,東西過于陳舊則會被人翻新或者更新……
老子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運轉的本質,是陰陽兩股勢能的來去交替,此起彼伏。
陽勢代表著生發、壯大、成果,而陰勢則代表隱去、衰退、消散。這兩股勢能是此消彼長,互相對立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變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曾經孔子周游列國,見到一老者順著瀑布走了下去,不一會兒,在百米開外,老者又從旋渦里冒了出來。孔子驚奇地問老者:「你是如何駕馭旋渦的?」老者回答說:「我哪有那麼大的力量去駕馭旋渦,我只是讓旋渦駕馭著我,順勢而為,讓自己順著旋渦進去,再順著旋渦出來。」
懂得順勢而為,不僅自己毫無阻力,還能借取「勢能」的力量使得自己更加強大,這也是智者成功的秘訣。
生活中有些人不會判斷局勢,認死理不撞南墻不回頭,站在「勢」的對立面,以為這就是恒心,其實這樣的堅持是愚者所為。
就如一個人偏偏要在冬天的時候賣扇子,自然會虧本;若是冬天因為天冷賣熱水袋,自然會有人需要,才能有生意上門。
還有,一個人在氣頭上時去跟他商量事情,肯定很難得到他理智的回應,或許還會被當成發泄的對象。如果等他情緒好點再去自然更好,也能得到有用的建議。
因此,順勢能使自己的人生變得順利,事倍功半。而逆勢而行,往往難以成功,即使有所成就,也是艱難為之。
過剛易折,做任何事都講究勢能,不能太強硬,也不能太軟弱,盲目地去做事,無論自己選的是哪條路其實都是走向失敗。
懂得判斷局勢,不同的時機和環境,用不同的方法對癥下藥,這就是順勢,才能抓住好時機,從而借助勢能的力量,使得自己更容易成功。
04
微著
《道德經》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九層的高台筑起于一堆堆黃土;千里的行程,也是從腳下一步步邁出才能到達的。
任何強大的東西,皆是從小積累而來,而任何弱小的東西,積累多了也能變得強大。所謂「聚沙成塔,積微成著」正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許多人想要成功,吵著要暴富,可每天卻是懶懶散散,從不用心做好一件事。問他為何不努力,他們總說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不屑于去做一些微末小事。
這種人不知道的是,從小到大、從微到著、從弱到強,是自然給予一切事物的力量,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就像一個人想要考上好的大學,指望自己忽然開悟,就什麼都懂了是不現實的。只有通過日日月月的苦讀積累,才能提升自己的知識量,知識量到了,自然就能考出一個好的成績。
因此,不要想著一夜成功,積累不夠,一切都只是幻想。每個人都可以到達自己想到的終點,但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去堅持。
積微才能成著,水滴也能使石穿,自身只要不放棄,腳踏實地地去積累,那麼終有一日能獲得成功。
05
放下執著,隨緣不變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在這里是遵守,順從的意思。
宇宙間的道理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不刻意,隨緣。當一個人順應自然,能夠隨緣放下執著,這個人就接近于道,接近于自在了。
這世上,大地板塊會隨運動變化,草木也會隨季節生長和枯萎,這一切的得與失,其實并不會讓眾生因此而產生多少煩惱。但為何有些人卻偏偏對于名利如此看重,窮其一生都去追求?還有些人,對于情感一直放不下,飽受愛情的痛苦?
那是因為他們內心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所以在得失之間嗔怒煩惱皆生,導致自己不得安寧。
就如同太陽在早上會升起,在晚上會落下一樣,陰陽勢能是不斷變化的,這世上沒有哪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一個人太執著,得失心太重,注定煩惱無窮,苦痛無盡。
因此,老子勸世人要「無為」,要遵循「大道」,就是順其自然,無為就是不要強求。只有順應時令和萬物生長規律,讓一切都按照其本來的樣子無為而治,天下得自然之法,方能安定。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痛苦來自內心深處的欲望,沒有欲望的內心是強大的。我們要學會順其自然,隨緣不變,如此,方能真正做到無為,讓人生自在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