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學堂收到一位媽媽的來信,信很長,講了自己和兒子不停簽訂各種「條約」的故事。
讀罷有很多感慨,于是在徵得她的同意後,把信分享給大家。
見字如面
學堂各位老師好,我是一個全職媽媽,有個10歲的兒子,最近我們天天都要吵架。
其實從他在家裡上網課開始,我們的關系就很緊張。原本很規律的生活,突然少了老師的約束,他整個人都散漫起來。
我看著很著急,想著多盡一點監督之責,就主動和他一起做了個詳細的時間表:
6:30起床洗漱;
7:00吃早飯,準備開始學習;
8:00開始上網課;
12:00吃午飯;
12:30午睡;
13:00開始上網課;
17:00下樓跑步、運動;
18:00吃晚飯,做家務;
19:00復習當天學習內容;
20:30洗漱上床;
21:00睡前閱讀;
22:00關燈睡覺。
幾點做什麼、做多久,都是徵得兒子同意以後才落到紙面上的。我左看右看,都覺得這時間表既具體又民主,一定能幫助兒子「改頭換面」。
沒想到,第二天晚上,兒子就開始撒潑打滾了:
「我游戲任務還沒做完呢!我今天不想讀書!」
「時間表管得那麼緊,我又不是機器人!」
我也有點想罵人,明明是你自己說能做到的,現在又耍熊,但我還是耐著性子和他說:
「你坐起來好好說,媽媽想和你談談。」
「游戲玩到什麼時候是個頭?」
「你上次考那麼差,自己不覺得丟臉嗎?」
「我們以後每天只玩一小時行不行?」
「學習的時候也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劇、一邊聽歌了!」
「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你自己有沒有這個信心?」
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總算不再鬧了,當然我也做出了讓步,廢除時間表,把具體的時間安排交給孩子,我們只約定好了幾條紅線:
每天只打一小時游戲;
寫作業時要專心,不能一邊聽歌或者看動漫;
每學習一小時可以起來活動十分鐘;
晚上十點準時睡覺,提前洗漱。
這次足足堅持了一星期,孩子一直很乖,我還以為條約奏效了。直到有天夜裡十一二點了,突然降溫,我想著給孩子蓋蓋被子,悄悄推開門,才發現他竟然躲在被窩里看短視訊!
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我再也忍不住,開始數落他:
「不是說好了每一天只玩一小時嗎?」
「媽媽對你真的好失望!」
「你到底還要不要繼續之前的約定?」
孩子低著頭不說話,眼睛卻還落在視訊里拔不出來,我伸手作勢要奪走平板,兒子慌了神,馬上連連保證:「好的媽媽!我能做到!我這就睡!都聽你的!」
可他的保證,永遠只能算數一兩天,當面「好好好」地痛快答應,轉頭就繼續玩得不亦樂乎。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釐清邊界+提升認知
來信到這里就結束了,看得人心裡五味雜陳,曾經的我也陷入過這樣的死循環,不知道如何是好。
後來,看了很多育兒書,也經過了長期的「戰斗」,才慢慢走了出來。
其實,要解決這件事,最關鍵的,還是得先 釐清邊界。
我很喜歡演員寧理前段時間在《魯豫有約》里的比喻,他說:
「父母可能就像是個3D印表機,你列印出了這個身體、這個載體,但是孩子的內心是完全獨立的。」
意識到這一點,是因為他曾經有一次和自己的女兒說:「謝謝你當我的女兒,下輩子還當我女兒行嗎?」
本是溫情脈脈的時刻,沒想到女兒卻反問:「下輩子你要是狗呢?」
寧理當下一聽覺得特別可愛,後來一想,確實,憑啥拉人家一起呢,就因為你想要有這麼個女兒嗎?
來信里的媽媽很擔憂兒子的學習,急得一次次和孩子做各種約定,卻怎麼也沒辦法對兒子起到束縛作用,因為有一個關鍵的先決條件被忽略了——
寫作業、考試成績、打游戲、刷短視訊,這到底是誰的事兒?界限不能過。
孩子本來有可能做些什麼的,基于對現狀的不滿意、以及追求更好的初心,而且是充滿期待和成就感地去做。
比如說規劃好自己的玩耍時間和學習時間,並按照計劃表主動執行,這時孩子會從中獲得自我實現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不是我們給予的任何獎勵能夠比擬的。
而我們一插手,往往又表現得太過急切,這感覺就變了——孩子的主體感被剝奪了,成了聽人命令的被動執行者,你說,TA還有興趣學習嗎?
其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常見的教育誤區,兒童其實是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兩到三件事情上的。
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注意力有四個特性,分別是穩定性、廣度、分配性和轉移性。
其中「分配性」指的是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力分配到各個活動中;「轉移性」則是指一個人能主動地、有目的性地從一個注意對象轉移並聚焦到另一個注意對象上。
這兩個特性說明,不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叫注意力集中,反之也不能證明孩子就是注意力分散了的。
這可不是胡說八道,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攜手從事的一項專題研究,也得出了這個結論。
研究表明,在「一心二用」時表現出色的孩子,在需要「一心一意」的時候,也有出色的「業績」;而且,大腦反應快、身體協調性好、記憶力強、富于創造性。
當然不是要大家引導孩子一邊聽歌一邊寫作業的意思,想說的是,當我們發現孩子這樣做時,不必覺得大難臨頭。我們為人父母,要保持學習、提升認知。
時代飛速變化,如果始終用頭腦里的舊觀念教育孩子、評價孩子,那我們也就是孩子的天花板了,他們踩著我們的腳印,最多能成長為和我們一樣的人,很難有更高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要真實地看見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天性不同,有的覺得旁邊有呼吸聲都像打擾,有的還偏偏去鬧市裡讀書……自己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父母需要花一生去研究的功課。
去具體的困境里,幫助孩子
如果說「釐清邊界」和「提升認知」還是觀念層面上的,那爸媽們實際操作時,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父母子女雙方的目的和態度。
就拿來信中的母子倆為例,媽媽不明白兒子為什麼說話不算話,以為有了條約就有了保障,但事實上,母子倆的條約全都是「不平等條約」。
我們試著站在兒子角度想想——
當下答應媽媽,就能再玩一會兒,不答應的話立馬就沒得玩,那我答應唄。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