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
一個女孩這輩子的歡喜與甜蜜,都取決于父母從小給予她的愛、陪伴和接納。
《養育女孩》一書指出:
女孩跟男孩的生理結構不同,決定了其需求是不一樣的,因而要差異化養育。
相較于男孩,女孩的情緒更為脆弱,心思更敏感、也更容易受傷。
所以,女兒的養育,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就像有句話說的:
「養女兒,就像種一盆稀世名花:
小心翼翼,百般呵護,晴天怕曬,雨天怕淋,夏畏酷暑,冬畏嚴寒,操碎了心,盼酸了眼,好不容易一朝花開,驚艷四座。」
一個女孩的綻放,是家庭用心教育的結果。
要想女兒在這個復雜的生存空間成長得健康、幸福,父母一定要在童年給足女兒這6種心理營養。
讓女兒既可以紮根站穩,又可以展翅高飛。
給女孩安全感
在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智齒》中,有這樣的一幕場景:
女孩梁新在學校被冤枉偷錢,而且她的書包里確實被翻出同學不見的錢。
她百口莫辯,卻絲毫不畏懼,主動要求給父母打電話。
老師不禁一愣,因為學生遇到這種情況,最怕的就是老師找家長。
而梁新之所以有勇氣和底氣反抗,就在于父母平日給她的這份安全感:
無論妳發生什麼事,面臨多大的困難,爸爸媽媽都會和妳站在一起,信任妳,幫助妳。
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
安全感,是女孩一生幸福的基石。
有安全感的女孩,不會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試圖從別人身上尋求安全和依賴。
她們內心富足,敢于說不,有心力也有勇氣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個挑戰。
所以,在女兒年幼時,媽媽要做她成長的土壤,多對她表達愛意,在她需要時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關注。
爸爸則要做女兒身後的大樹,在她遇到難題時,給她安慰和幫助,成為她抵抗外界傷害的鎧甲。
永遠有父母兜底的女孩,進可以向外探索人生,退有父母作為永遠的支撐。
給女孩價值感
阿德勒說: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價值感。
歸屬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價值感則讓孩子感受到「我很重要」。
心理學研究顯示,女孩在童年時,如果價值感缺失,她要麼很難進入親密關系,要麼在進入親密關系後會過度付出或極度自卑,因此很容易吸引渣男。
就像英國黛安娜王妃,童年時,父母從未說過愛她,也不會擁抱她,任何一種親密的舉動都沒有。
長大後,人人都羨慕她長得美、有教養、嫁得好,而她卻無法認同自己,始終覺得自己不配。
結婚後,為了讓丈夫重視自己,她曾不顧身孕,從樓上跳下來,驚動了女王奶奶和整個白金漢宮;
和丈夫吵架後,她不是把頭往玻璃書柜上撞,就是拿小刀往自己身上刺,試圖用這種偏激的方式,驗證自己的重要性。
《黛安娜:她的自述》紀錄片
畢淑敏說: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妳的尊嚴,否定妳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價值感就是一個女孩的精神支柱,承載著全部的情感體驗。
平日裡,父母一定要多關注女孩的情緒,看見她的努力,肯定她的付出,讓她感受到:「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有人愛的。」
自我價值感高的女孩,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給女孩尊重與自我負責
在《老師,請回答》中,有個叫王欣瑩的女孩,上來就說,我是來和媽媽吵架的。
因為她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媽媽嚴格控制,一點自由都沒有。
可媽媽卻覺得這是自己對女兒的保護,是為了避免女兒受傷。
在父母眼裡,女孩天生嬌弱,不忍看她苦、看她難、看她哭,于是不自覺的替女兒包辦了太多。
其實,我們的干預和保護,看似能讓女兒當下少走點彎路,其實卻是在給女兒的未來埋坑。
畢淑敏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再多的呵護,都不及父母放手,給孩子尊重,並讓她自我負責。
有遠見的父母,應該是明知女兒選擇的路布滿荊棘,明知她會跌到、摔傷,但還是尊重她的決定,給她準備好耐穿的鞋子,備好雨傘,告訴她第二個路口地很滑,第五條街道上有小偷。
然後讓女兒去經歷,去磨煉,哪怕一次次撞南墻。
惟其如此,女兒才能在一次次跌倒、爬起中越挫越勇,生出屬于自己的鎧甲。
給女孩自信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