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德行善,能夠為自己培植福報,并且還能福蔭子孫的道理,一般人都懂。具體行為方面,比如孝順父母、周濟貧窮、救人急難、愛生護生、眾善奉行等等,大家也都知道,但這些雖然可以積德積福,但是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有一種積德方法,可以說是「成本」最低的,并且也是最簡單的,人人都可以做到。
是什麼呢?就是佛家經常講的一句話:「隨喜贊嘆」。
隨喜,隨是隨順,喜是歡喜,就是看到別人做了善事,或者別人離苦得樂,能夠心生歡喜,為他人高興,并且樂意參與其中。
自己隨著他人的歡喜而歡喜,就叫隨喜。贊嘆,指的就是贊美感嘆。對他人的善言善行,表達出的一種積極認可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由衷地發出,是發自內心的敬重,而不是裝腔作勢。就好像現在經常說的「打賞」,完全是自愿自發的,沒有任何的條件和目的。
隨喜贊嘆,可以獲得與當事人同樣殊勝的功德,這就是佛弟子之間經常說「隨喜贊嘆」的原因。
當我們隨喜贊嘆他人的時候,不但能夠鼓勵他人進一步行善和修持,也能喚起自己內心的正能量,激發起自己隨順他人善心善行的發心,對隨喜者和被隨喜者,是雙向獲益,大家都可獲得利益。
隨喜贊嘆和我們平常說的「嘴甜」完全是兩回事,不可以混淆。
我們經常說「嘴甜心苦」,嘴甜的人,乍看起來,跟隨喜贊嘆差不多。她們看到別人做了善事,有了好事,也會表現出為別人高興的樣子,也會夸耀稱贊。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內心卻不是這麼想的,心里可能充滿嫉妒,想著怎麼給你搞破壞,也可能在心里罵你,恨得牙根癢癢,但表面還不露聲色,這種是地地道道的陰險小人,一定要小心提防。
所以說,隨喜贊嘆和嘴甜心苦這兩種人,表象雖然相似,但發心完全相反,一個是真心實意,一個是虛情假意。
隨喜贊嘆,這個方法,簡單易行,但很多人卻做不到,就是因為我們的嫉妒心在作怪。當我們看到他人在行善時,或者在得到好處利益時,往往因為心胸狹窄,思維局限在一個「我」的范圍內,不希望別人比自己強,比自己好。明明知道人家做的是好事,人家種善因得了善果,但心里就是不能接受,就是想讓他不好,讓他受到挫折、失敗,我們心里才舒服。
所以我們要想拓寬自己的心胸和格局,克服自己的嫉妒、自私、狹隘,就要經常隨喜贊嘆。無論是在生活之中,還是學習、工作之中,無論是陌生人,還是家人、朋友、同學、同事,只要看到善言善行,無論大小,我們都要隨喜贊嘆,并向他學習。
當我們把隨喜贊嘆養成一種習慣,我們的心量就會越來越大,福報也會與日俱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