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城里的退休老人,什麼都不缺,也會悶悶不樂。
說白了,就是城市里的生活節奏太快,人與人的關系太利益化,就是小區里的人,也彼此防備、冷淡,讓人產生了精神內耗。
當我們還在上班的時候,忙著工作和賺錢,也有同事們相伴,不覺得日子有多難熬,時間也過得飛快。
離開了工作,同事們漸漸散去,自己又無法真正融入城市。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比一個人待著,更加孤獨。
因此,能去農村親戚家轉一轉,小住一段時間,退休老人的心靈、養老生活觀,就會發生大的改變。幸福感也會隨著提升。
01
不管退休金多少,相對農村老人,都是幸運的。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又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城里,我們和身邊的退休老人比一比,發現自己總是退休金很少的那個人。別人一個月七八千,自己才一兩千。
更難受的是,同一個單位退休,退休金也有三六九等。也許原單位,還欠你一次獎勵,還有某些錢沒有兌現。
你總是在想,自己奮斗多年,為單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為什麼就晚年得不到善待呢?
人就是這樣,總是盯著人生的丑陋面,而滿世界的幸福,也找不到。
如果到農村的親戚家,你會發現,他們一輩子都不會退休,七八十歲的時候,還在干活。
當初你去城里混日子,很多親戚都在托舉你,也不見他們向你索要什麼回報。
而你呢?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的六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聽說城里某機械廠招工,就想盡辦法湊了八千塊錢,實現了入廠和農轉非的夢。
兄弟姐妹、娘家人、村里的鄰居,都借錢給了六叔。
一晃,六叔退休了,兄弟姐妹、娘家人、鄰居卻仍舊是老樣子。怎麼六叔就不滿足呢?
原來,幸福的生活,需要「向下比」。
收入少的時候,比一比那些不能退休的人;嘆息力不從心的時候,比一比躺在病房里的人;抱怨社會不公平的時候,想一想下崗的人......
向下比,不是頹廢,不思進取,而是發現自己的優越感,感懷大家對自己的恩德。
02
最好的養生,不是跳廣場舞、暴走、打麻將,而是勤勞一生。
你有沒有發現,退休老人的鍛煉方式,很多時候都被人討厭。
「大爺、大媽」都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一大早,老人們聚攏在公園里,然后開啟暴走模式,還強行穿越馬路;有老人在爬行,樣子非常奇葩;傍晚,震耳欲聾的音樂,把廣場變成了廣場舞台。
麻將桌上,總是客滿的樣子,因為輸贏一百塊錢,也會爭得面紅耳赤。
鍛煉了小半天,娛樂了大半天,居然湊成了不愉快的一天。
再說一說六叔,退休后,孩子長大了,去了遠方工作,也不要幫忙帶娃,生活一下子就沒有了落腳點。
六叔回到老家,幫年過七旬的大哥種玉米、挖紅薯。
勞累了一天的六叔,睡得格外深沉。
第一天一大早,大哥說:「你啊,總是惶惶不安,還不是太閑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
太多的城里老人,整天都閑著,找不到人生的樂趣,也無法創造價值。但是身體卻還不錯,還有發揮余熱的愿望。
回到農村,才知道,忙起來,就能感受「忙得不亦樂乎」。
或者說,忙起來,人生就動起來了,所有的不舒服,都被忙碌擠兌了。
種地,不是純粹的鍛煉身體,但是會讓人感受到鍛煉、人生價值的兩種快樂。
更重要的是,去農村幫助親戚,比送親戚一兩百塊錢,更實在,更有意義。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這樣的道理,要一生牢記、踐行。
03
人是需要落葉歸根的,找到記憶里的鄉愁,流淚也是一種幸福。
魯迅在《故鄉》里寫道:「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故鄉已經改變太多了,荒涼的氣息,撲面而來。
也許很多人就是不愿意面對故鄉的改變,才做出了「拒絕回鄉」的行為,每天又感慨「故鄉回不去了」。
事實上,故鄉是人的一種情愫,心心念念要去看一看,尋找記憶。
無論故鄉變成什麼樣子,仍舊會找到過去的幸福點滴——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很多退休老人,在城里待了大半生,但是很老的時候,仍舊要去故鄉看一看。要不然,心有不甘。
農村還有親戚在,那就能接待你,給你一份熱情。從血緣來說,你回到農村,就是一次尋根之旅。
樹高千尺不忘根,人走千里不忘本。不要因為自己退休了,就忘記了自己是農村人的事實。
哪怕你的祖輩也是城里人,往上數八代,一準是農村人。
04
退休不代表「享福」,年邁不能倚老賣老。
人活著,就得爭氣,就要活出一份精彩,尋找人生的價值。
退休金多少,不能和幸福直接畫上等號,車水馬龍的繁華,不能說明你家有煙火氣。
去農村親戚家走一圈,住幾天,看看周圍的人,比一比自己的當下,就知道曾經的自己,有多愚昧了。
退休了,尋找一顆本心,心安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