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生領悟
職場語錄集
語錄精選
名言佳句
    
為何曹操傲視群雄,司馬懿卻能取而代之?《軍師聯盟》4個經典人物,揭示成功4條法則
2022/09/11

讀史以明鑒,成功的企業家尤其偏愛三國。

從一個人的一生可窺見一個時代,想要變化的和想要堅守的互相撕扯,處處都是心機、也處處都是對立。

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廟堂之上,皆可見用人理政之道;而攻守之間,也足以見為人處世之哲學。

這或許就是三國時代帶給我們的最大樂趣。

當然電視劇中太多虛構,演繹畢竟與歷史不同。

《軍師聯盟》的故事起于建安五年,彼時中原紛亂,諸侯并起,袁紹引兵百萬南下。

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人人思漢,曹操心病難除、病痛難消。

不久后,曹操一篇《招賢令》公布于眾,只論才德、不論仁義,一反大漢四百年「舉孝廉」傳統,可見其求賢之誠。

然也正是《招賢令》的頒布,漢獻帝借此機會,血書「衣帶詔」,命董承刺殺曹孟德。

事件敗露后,百名漢臣入獄,以司馬懿、楊修為主的世家公子登上舞台。

而后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司馬懿、楊修也各出奇謀。

劇中,每個角色都非常飽滿,很多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被高度還原,他們的言行、際遇、命運也值得深思。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大小英雄皆成于野心,也敗于野心。古往今來,百姓都得意于道義上感人的故事,以自己的喜好來演繹歷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臣之心昭然若揭。這就坐定了曹操的原罪。然而撇開曹操的多疑、權變,其眼界、心胸、才能都讓人折服。

曹操以一歸鄉校衛起兵,卻能在最后對抗「四世三公」的袁紹,這就不得不說起其用人之道。

第一、重「才」而不重「德」

文章開篇說到了曹操頒布《求賢令》,只要有治世之才,「不仁不義」者皆可為官。我國漢時,科舉制尚未出現,用察舉制與征辟制來選拔人才。但「舉孝廉」的權利皆被門閥士族所把持,「品行」早已成為噱頭。曹操的《求賢令》可謂是打破了陳規。

楊修之父楊彪就首先提出質疑:「官員應有德者居之,怎可用急功近利的小人?」

然而究竟什麼是德?曹操說到: 「能臨陣制勝,不使將士枉死者是德;治國安民,不使百姓受凍餒之苦是德。治國用兵,平定亂世,用有才者。」

在明朝時,張居正也曾提出要能力不要清官,雖然清官可以成為道德典范,但是不能造福一方,就算是道德情懷再高也是一個廢物。

第二、恩威并施,以收人心

曹操討伐袁紹,在袁紹處發現朝中之臣密信,而曹操借此探曹丕、曹植的處事手段。曹丕是「查,而后燒」,而曹植與曹操一樣,用人不疑,「袁紹之強,連我尚不能自保,況眾人乎?燒!」。

在曹操、曹植看來, 大戰之后,應廣布福澤,以收人心。曹植直接諫言: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可留一、二隱患,如再有不軌,再殺不遲。需要注意的是,曹操本就多疑, 與其說用人不疑,不如說曹操是疑人不用,恩威并施。在還不確定司馬懿可用之時,司馬懿只能做雜事。

第三、知人善用,視野廣闊

劇中,曹丕一直對曹操任用楊修耿耿于懷。在曹丕看來,楊修公器私用,為人陰險, 「一味對楊修這樣的人加恩,只會讓他更貪婪。」但是在曹操看來,楊修的才華的確少有;且楊修之父楊彪,身后是心向漢室的所有大臣,楊修是袁紹的外甥,也有非常重要的人脈。

「到了我的位置, 用人做事,若只見一人一事,便是管中窺豹,一葉障目。就好比我用荀令君(荀彧),不只是因其謀略,而是因其背后有整個潁川氏族的背景。得荀彧一人入幕,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才,才能對抗四世三公的袁紹。」

司馬懿:只論對錯,不論輸贏

司馬懿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司馬防為當時的京兆尹。《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當然,司馬懿最廣為流傳的,就是其「鷹視狼顧」之相。

「鷹視」就是形容像老鷹一樣目光銳利,這種人善于觀察。「狼顧「就是狼回頭的看的意思,據說狼可以在身體不動的情況下把頭扭回180度,這種人往往城府極深不同于常人。 在相術中,「鷹視狼顧」是大奸之相,在劇中,曹操曾坦言欲7次殺司馬懿,這也是原因之一。 那麼,備受猜忌的司馬懿又是怎麼為臣的呢?

1、審時度勢,靜水流深

劇中有一段劇情,司馬懿剛開始為逃避去相府任職,不惜壓斷雙腿。而在歷史上,司馬懿為避征辟,也確稱病七年。 司馬懿不出仕的原因有三:

其一,司馬家為漢臣,親眼目睹過董卓的敗亡。此時為建安六年,曹操雖在官渡大敗袁紹,但袁紹仍有很大勢力,河北局勢未定。而此時曹操作為挾天子的一方,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政治地位都受到各諸侯的針對,所以 此時出仕有風險,不宜過早下注。

第二,因衣帶詔一事,含章殿前,多少漢臣被綁,忠義直言卻尸骨無存。而在劇中,司馬懿的人設是個心向漢的學子。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時曹操為「漢賊」

,定為司馬懿所不恥。(說完我自己都笑了)

第三,只按照電視劇來說的話,看似是曹操要征辟他,實際上是曹丕在拉攏自己的隊伍。但是 曹操自己都在曹丕,曹植之間搖擺不定,就連郭嘉,荀彧都不敢公開支持哪個,自己忙著去給曹丕站隊,就沒有回旋的余地了。所以說司馬懿審時度勢,靜水流深。

2、用仁用忍,無欲者無求

劇中,司馬懿勸楊修,應該用仁用忍。「無欲者無求,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兒,生逢亂世,強者為尊,不容無才無力者。」事實上,司馬懿的仕途的確不順,曹家父子都對他既利用又防備,這一切,司馬懿心知肚明。

劇中,司馬防多次教育他要學會「忍」,司馬懿也多受《老子》影響,深知「心善淵」的道理, 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輕易讓別人看出來。聰明的人都善于自保,司馬懿的隱忍使他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保存了生命,并長期處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3、只道對錯,不爭輸贏

《三國志》中有一段《魏晉世語》的引用:「太祖(曹操)遣太子(曹丕)及植各出鄴城一門,密敕門不得出,以觀其所為。太子至門,不得出而還。脩(楊修)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脩遂以交構賜死。」

而電視劇對該情節進行了演繹。而最關鍵的一處, 在于司馬懿向曹丕的獻計:「不違臣禮,不背子道,天底下的人爭得都是輸贏,而我們要問對錯。

故曹丕寧當輸家,也不愿殺死阻攔他出城的門吏,所舉的旗號便是仁義。曹操本想給兩個兒子出一道難題,到頭來,難題卻擺在他自己面前:曹丕為了仁義而延誤軍機,曹植為了軍機而濫殺無辜,到底哪個更適合繼承他的大業呢?

曹操最后選擇了曹丕,史書中將其罪歸于楊修。只是曹操其人,被視為雄猜之主,那樣的亂世,急需英雄,而非圣人。封建社會, 沒有什麼能高于權力,仁義往往都只是通往最高權力的墊腳石與遮羞布而已。曹丕對曹操說:「愿忠孝而死,不愿忤逆而生。」意思就是不會僭越曹操的權力。

楊修:愚智相去三十里

將楊修與司馬懿兩人比較:同為謀士,同樣才華橫溢,有著同樣的理想和抱負,尋求明主輔之佐之。但一個恃才傲物,一個低調內斂。 但二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若對楊修客觀地評價,他的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那麼楊修是怎麼一步步走上「死亡」的道路呢?

1、恃才放曠,太過賣弄

歷史上,不乏楊修的「奇聞異事」。

曹操領兵與劉備爭奪漢中,兵至潼關,見一曹娥碑圖軸掛于大堂,蔡邕在碑后寫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

八字。而楊修比曹操更早猜出這八字之意。

楊修說:「黃絹,色絲也,并而為絕;幼婦,少女也,并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為辤。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 曹操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楊修自恃才思敏捷,比誰都快出三十里,而鐘繇之子鐘會一語道破楊修的命運。在鐘會看來,楊修太過賣弄,彰顯才華的同時無疑貶低了他人,容易樹敵。「如今大爭之天下, 夫為不爭,故天下不能與之爭,楊修連猜謎都要跟曹操一爭高下,不會有好下場的。」

還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上寫了個「一合酥」放置台上,楊修卻拿來就吃,并說丞相命「一人一口」,從劇中看,此事曹操已動大怒,僅因惜才而并未怪罪。

2、看破說破,不顧及權威

如果說這些尚屬小聰明無關痛癢,那麼一旦關系到軍國大事,就另當別論了。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進軍漢中,劉備據險堅守不出,有一天部下向他請示軍中口令,竟答以「雞肋」。

楊修聽后立即收拾行裝,別人忙問其故,楊修答:「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曹操得知,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的罪名處斬了楊修。此時的曹操面對關羽早已心生退意,楊修此舉無異于將曹操的恥辱公之于眾。 看破不說破才是美德。

曹丕:上乘父志,下安萬民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就是曹丕。歷史上,曹丕因《洛神賦》與《七步詩》被后人描述為一個陰刻之君。而「詩人」曹操也一直偏愛才華橫溢的文人子建。曹丕雖為長子,但身后多為大族勢力,頗受曹操忌憚。 而曹丕能夠奪得世子之位,也并非司馬懿一人之功。

1、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在劇中,曹丕更像一個不被愛的孩子,換做今天,在公司里,應該說他就是一個不受器重、心懷怨氣的員工。曹丕雖文采不及曹植,但與曹植不同,曹丕也算得上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中,司馬懿也曾說曹丕 「潛龍在淵」

而曹丕的厲害之處也的確是韜光養晦,然而沒有什麼事情是平白得到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草船也借不來箭。劇中,曹丕有一段自評,「五歲學劍,六歲學射,白日習武,夜晚讀書,多年以來,日夜不輟,不是一人之得失,一家之天下。上乘父志,下安萬民,匡扶時還,還天下以太平。」

2、禮賢下士,虛心納諫

劇中,曹丕有一次外出游獵,巧遇崔琰。崔琰是朝中老臣,用司馬懿的話說是「當世大儒,真正把清高活進了風骨里。」

崔琰見曹丕留戀游獵,便直言到:「為何袁氏擁百萬民眾,地跨整個河北,為何三年就被擊潰?袁氏兄弟放縱作樂,暴虐亂法,不應忘國家社稷。

」崔琰本是曹植岳父,曹丕本憤然于心,經司馬懿點撥卻大悟,燒了所有獵具。

曹丕嘆到:「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認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從此用功朝政,而后,曹丕還親自去尋崔琰,下跪請罪,終俘獲老臣之心。而在歷史上,崔琰也的確站隊曹丕,可見曹丕有一定人格魅力。

尾聲:韜光養晦,活得久才能等到風口

《軍師聯盟》中的人物很多、故事也很多,除了上述四個人物,我們還能看出一些道理。

(劇中,司馬家常練習的是神醫華佗發明的五禽戲)

1、不論曹操還是曹植,都把一同打天下的元老當做愛人,對待他們,比對自己的妻子還真切。

劇中,荀彧是曹操最仰仗的臣子之一。彼時「衣帶詔」事件剛過,荀彧對漢臣多有包庇之意。曹操曾與荀彧有如下對話:「我給了令君絕對的實權,也就要給令君絕對的信任,宛若民間夫妻,互相誰沒個小心思。但臨大事,則能同甘共苦,肝膽相照,你我之間,亦該如此。」

不得不說,曹操一生除了多疑外,是個非常愛惜人才的君主。

歷史上,曹操還有三哭郭嘉的故事。而反觀如今,企業間合伙人互撕的情況屢見不鮮。

2、潛龍在淵,韜光養晦,此消彼長。

此消彼長的故事在歷史上并不少見,建安十二年,郭嘉病死于討伐袁紹的途中,同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劇中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學會隱忍。 在不順之時韜光養晦,只要足夠有能力,總會有出頭之日。

3、根要正,有些東西是原罪。

荀彧為漢朝老臣,終身以匡扶漢世為己任。據歷史記載,荀彧為突發疾病而死。然在劇中,曹操遷都之后不臣之心暴露無遺,此時荀彧接到曹操的空食盒,自知已無漢祿可食,自盡而亡。很多東西是原罪,一步錯步步錯。而后想轉型,也是非常困難。

4、很多事情,態度比細節重要

《軍師聯盟》一開篇,司馬懿與楊修在月旦評,爭論《咸有一德》是否納入《尚書》。當此亂世,很多書簡已遺失大半,此前,司馬遷、鄭賢等圣賢認為《咸有一德》原本不是《尚書》中文。

但司馬懿卻認為圣賢也會犯錯,《咸有一德》中稱「為君者要常修德」。在司馬懿看來:「研究著書,怎麼能說做無用之功,學識之對錯,不僅關乎于文字,更關乎于態度。」很多事情,人們總是敏小事而不顧全大義,態度絕對比細節重要。

5、風口是等來的,要先活的久

三國時代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不管曹操還是孫權、諸葛亮還是周公瑾,都是輸家。統一天下的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如果沒有后期的五胡入華,司馬家族或能統治天下更久。

要知道,一個家族要想實現點兒理想抱負,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歷史上,司馬家族是有明的高壽家族,司馬懿活到73,熬死了曹魏幾代皇帝,而其弟司馬孚更是活到了93歲的高齡(我們經常看到司馬家的人練五禽戲)。這邊曹魏是勤換CEO,另一邊司馬懿則是逐漸積累人脈,不斷蓄力。 所以說,只有活得久,才能等到下一個風口。

去匯報工作,領導說「我現在有事,你晚點再來」,聰明的人這樣做
2024/04/19
領導對你做這些事情,說明已經放棄了,別再賣力工作了
2024/04/19
領導開始孤立你,說明出現了這些問題,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你越是做這些事兒,領導對你越是依賴,不要不明白
2024/04/19
如果領導這樣對你,說明是準備淘汰你了,要做好準備
2024/04/19
面對領導對你的打壓,不要選擇離職,只需做好這3件事
2024/04/19
貝多芬:真正的英雄,非靠強力或思想稱雄,而是靠心靈偉大
2024/04/19
《大亨小傳》:基本的道德觀念,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2024/04/19
史鐵生《病隙碎筆》:人的命運不由人,但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幸運的
2024/04/19
毛姆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人生毫無意義,欲望即是枷鎖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