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推薦語說:
這本書中的魯迅,是只給成年人讀的魯迅。
年少時讀不懂魯迅,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閱歷和人生的體驗。
多年以后重讀魯迅,不禁潸然淚下。
散文集《朝花夕拾》更像是魯迅先生的個人成長史,也像是讀者的閱讀成長史。
少時讀《朝花夕拾》,沒有覺得它有什麼可愛之處,相反還有幾分晦澀;
長大后再讀《朝花夕拾》,讀到了人生,讀懂了人性。
經典的魅力就在于:在作品中能看見生活,在生活中又遇見作品。
不了解生活,無法讀懂作品;
不在作品中思考,無法參透人生。
作家王蒙說,中國文壇因為有一個魯迅,變得很偉大。
魯迅的作品,就是一面鏡子,外照生活,內映靈魂。
再讀《朝花夕拾》,重新認識了魯迅。
1
人生落魄時,最能辨清人和鬼
楊絳說,唯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中醫的欺詐,族人的欺凌, 讓年少的魯迅過早看到了人間冷漠。
魯迅在《三味書屋》中曾提及,少時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
奔走于當鋪,是因為家道中落;
奔走于藥鋪,是適逢父親重疾纏身。
為魯迅父親問診的第一位名醫每隔一日來一回,診費是當時一元四角的巨款。
這位名醫很會「把握」時機,看急病、重病,價錢不到位絕不出診。
可治療了兩年后,魯迅的父親幾乎不能起床。
再醫下去恐怕要出人命,他「誠懇」地推薦了另一位名醫陳蓮河。
陳蓮河用的丸散和藥引很是奇葩。
比如,藥方的藥引須是原配的蟋蟀,丸散是只一家藥店出售的「敗鼓皮丸」。
待到魯迅的父親連湯藥都已灌不下去時,他說,請人看一看前世的事吧,醫能醫病,不能醫命。
救死扶傷的醫生,讓病人去問天命?
年少的魯迅第一次體會到了無力感,被人欺騙、被人勒索,卻又毫無還手之力。
人窮無親,樹瘦無蔭。
人真的是在落魄時,才能看清身邊所有的人。
魯迅曾因祖父的科場舞弊案,躲到過舅舅家。
舅母和鄰居閑聊時,背地里稱他和弟弟是討飯的,自尊心很強的魯迅深感受到了侮辱。
父親重病,在遭到周圍人擠兌時,魯迅體會到了世態炎涼。
但彼時的魯迅已能放下尊嚴,他匆匆而悲傷地為父親的疾病奔走。
有人說,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命運如果要讓你逆流而上,即使渺如扁舟,你也得揚帆起航。
父親去世后,17歲的魯迅,作為家中長子參加了家族的分房會議。
家族的長輩分給了他們最破最小的房子。
魯迅反抗過,但他的拒絕簽字遭到了叔輩們的斥責。
雪中送炭,炭不貴,可愿意饋贈的人很少,趁人之危,危不懼,可樂意出手的人最多。
千萬別在你窘迫時,高估你身邊的人,更不要對人性有過高的期待。
有多少善良和溫暖暴露在陽光下,就有多少涼薄和邪惡藏匿在陰影中。
恃強欺弱,踩低攀高,就是生活的常態之一。
落難時,是檢驗人性最好的機會;
有利時,是稱量人性最好的時機。
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風雨,成為了痛,也成為了魯迅成長的力量。
2
毫無防備時,最易遇到偽善的人
電影《釜山行》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穿得過六節車廂的喪尸,卻穿不過最后一節車廂的人心。
最可怕的敵人,從來都不是你肉眼可見的敵人。
不經一事,不懂人心。
《瑣憶》里的衍太太,讓魯迅看到原來這世間還有另一種「善人」。
魯迅起初覺得「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但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
大清早衍太太看到孩子們吃冰,她不會如沈四太太般去給家長告狀。
她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
孩子們打旋子,她高興的讓孩子們比賽。
可等到阿祥摔倒,阿祥的嬸母經過時,她卻又責備阿祥不聽勸。
她故意把黃色書籍展開給魯迅看。
她慫恿魯迅去偷母親的東西。
魯迅還在內心掙扎時,衍太太的流言已四處散播開去,說魯迅偷了家里的東西變賣了。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不能欺騙,一個是天真的孩童,一個是善良的老實人。
可衍太太,取笑的就是純真,把玩的就是善良,利用的就是信任。
魯迅父親去世的早晨,衍太太來了。
父親痛苦的模樣讓魯迅手足無措,衍太太卻一遍遍地催逼著魯迅為父親「喊魂」。
這個通曉禮節的女人,把將息者最后的安寧毫不留情給剝奪了。
慈父已逝,可活著的少年卻永遠活在了內疚與自責之中。
以君子之名,行偽善之事,比惡更惡。
央視曾對 「感動河南十大人物」之一的李利娟,進行過專訪。
這個收養了118個孤兒的愛心媽媽,樸實滄桑,說到孩子們時聲淚俱下。
可后來,她利用人設非法斂財,資產高達千萬。
頂著愛心的光環,行著茍且之事,這是最大的偽善。
用善的面具隱藏真實的意圖,遠比真惡更令人防不勝防。
魯迅寫偽善的人,也寫真誠的鬼。
白無常看到失去兒子的母親悲痛至極,于是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打了四十大棒。
白無常的「鬼格」顯然超越了偽善之人的「人格」。
鬼雖無心卻未傷人,人雖有心卻算計人。
世人萬千,品行千萬,是惡是善,難以看透。
人生的路走多了,就會發現偽善的人最易在你毫無防備時出現。
被偽善的人利用多了,就會發現時間閱人、生活識人。
我們幾千年的糟粕,在于偽善,魯迅先生這樣說。
面對偽善,我們不妨做個偽惡之人。
如魯迅所說,榨出那皮袍下的小來。
3
靈魂清醒時,最懂看客的丑陋
被流言中傷后,魯迅前去南京求學的過程并不順利。
他在《瑣憶》中寫道:「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國外去。」
之所以選擇去學醫,意在救治如他父親般可憐的國人。
他在日本仙台,遇到了亦師亦友的人生導師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期盼著魯迅能將所學帶回國內,魯迅也不忘初心,奈何這一切…
魯迅中等的考試成績,竟被日本同學質疑有水分。
不過,無怪乎他們會質疑。
櫻花下油光可鑒的盤辮,會館里震天響雷的舞步,醉生夢死就是當時很多留學生的狀態。
異國同學的誹謗,魯迅尚且能忍,可國人沒有靈魂的圍觀,則讓魯迅心如灰燼。
觀看教學影片時,中國人為俄軍做偵探被槍斃了,圍觀歡呼的是日本人,也是中國同胞。
看客的冷漠是在默許悲劇的發生,看客的興奮則是給丑陋在助力。
魯迅意識到,社會悲劇的看客,原來就是社會悲劇的制造者。
在《示眾》中,魯迅再次描寫了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們又須竭力伸長了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
從古至今,看客靠自己的不幸好過更不幸者,快意著自己。
而當看客成為多數,圍觀成為常態,悲劇就會在社會上演。
看客終會成為被看的人,圍觀者也終會成為被圍觀的人。
心理學上曾提到過一個名詞—「圍觀者效應」。
一件事情發生時,圍觀的人數越多,抑制責任感的程度越高。
施暴者施暴時,如果觀眾在增加,那麼施救的可能性就在降低。
施暴者越發肆無忌憚,終有一天,圍觀的人可能就成了下一個受害者。
自己不作惡,也不去阻止別人作惡,就是集體的淪陷。
「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魯迅先生這樣說。
我們每個人的樣子,就是這個世界的樣子;
我們怎麼做,世界就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的人格,也將決定社會的良心。
人生漫長,勿做看客,因果皆有輪回,善惡都有回音。
4
我們如此盼望長大, 卻又在長大后收獲遺憾。
我們如此渴望得到,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
原來長大和收獲,遺憾和失去,是我們每個人相生相伴的人生課題。
朝花帶露香,夕拾意味長。
早上的鮮花留到晚上來采摘,少時的故事等到長大去閱讀,
從前的人生待到成年去思考,也許才能品出生活的厚味。
每一個成年人,值得再讀魯迅,值得再讀《朝花夕拾》。
值得停下匆忙的腳步,回看歲月里的你我。
生命會蒼老,歲月會流逝,惟生活雋永,惟經典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