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第一女詞人」顧太清,憑著才貌出眾嫁入豪門,因緋聞被趕出王府

delightW11 2022/12/24 檢舉 我要評論

在清代文壇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

容若即納蘭容若,太清春即顧太清。

顧太清的頭銜眾多,每一個都金光閃閃:滿族第一才女,清代第一女詞人,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

在詞文造詣上,才氣直逼納蘭容若,大有爭鋒之勢。

然而,顧太清穩坐文壇第一交椅,靠的并不是爭名奪利。

在她坎坷的一生中,經歷過人生的起落、情感的曲折和生活的辛酸,但最終都能守得云開見月明,究其原因,便在于「不爭」二字。

1

不與命爭,難題自解

顧太清本名西林春,出身于滿族大姓西林覺羅氏家族。

以顧太清之名流傳后世,恰是因為她不敢為外人知曉的出身。

西林春的曾叔祖父鄂爾泰是雍正時期第一軍機大臣,祖父鄂昌也身居高位,官至巡撫。

貴族世家,烈火烹油,卻因為一場文字獄「胡中藻案」受到牽連,祖父鄂昌被賜自盡,已故的鄂爾泰因是胡中藻的老師,牌位也被撤出了賢良祠。

西林覺羅氏迅速衰落,西林春隨著父親流落江南,十一歲時,父母雙亡,又寄養于嫁到江南的姑姑家。

姑父是一名姓顧的文人,于是西林春便改名顧春,這才有了公開的姓名。

在家人的重視以及姑父的教導下,天資聰穎的顧春很快在江南文化圈嶄露頭角。

《名媛辭話》里評價她:才華橫溢,援筆立成。

顧春也因為詩詞的造詣,被遠在京城的堂姑,也就是乾隆第五子永琪的福晉,邀請來做王府格格們的老師。

期間,永琪的孫子奕繪因酷愛詩詞,常與顧春切磋交流,繼而被顧春的才華深深吸引。

兩情若是久長時,則只盼朝朝暮暮。

因為奕繪已經有了福晉,于是想納顧春為側福晉。

奈何清朝有規定,貝勒若納妾,只能從本府包衣中選擇。

而顧春身為滿洲貴族,又是罪臣之女,如果納妾,夫家就會有削爵獲罪的風險。

王府斷不會為了兩個人的感情棄家族榮耀于不顧,顧春只好灑淚回江南。

直到10年之后,奕繪得了機會,把顧春以王府顧姓侍衛家女兒的名義,呈報了宗人府。

跨越十年,相隔千里,從十六歲等到二十六歲,兩個相愛之人終于走到了一起。

因為奕繪的道號叫做「太素」,顧春就取道號太清,這才有了顧太清的名字流傳于后世。

奕繪有詩集《流水篇》,太清則取名《落花集》。

奕繪的詞稿名《南谷樵唱》,太清則以《東海漁歌》來呼應。

《道德經》有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太清與奕繪,是命運賜予的緣分,也是命運設置的考驗。

當人無能為力時,就把它交給命運。

不與命爭,靜待時機,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2

不與人爭,憤恨自泯

情深愛重、酷愛詩詞的兩人,婚后更是廣交天下詩友,榮親王府每天高朋滿座,文人墨客往來頻繁。

可惜,婚后九年,奕繪患了疾病,不到一個月就撒手人寰。

太清悲痛不已,無心于詩詞,親王府閉門謝客。

但是顧太清詞壇盛名仍在,若能得到她的墨寶也是三生有幸,甚至能抬高身價。

當時,杭州有個名士陳文述,提倡閨秀文學,培養了一批能吟詩作對的女弟子。

清朝末年,婦女解放的苗頭已經有些許萌芽,陳文述也抓住了這股風,順勢大興女性文學以博人眼球。

這年,陳文述想為埋骨在西湖邊的前代才女小青、菊香、云友等人重修墓園,還讓自己的女弟子們寫詩贊詠這些女子,聲勢浩大。

陳文述還把這些詩篇整理成冊,取名《蘭因集》,大有出版發行之勢。

不過,里面都是他的女弟子寫的詩,缺個噱頭。

于是,他就讓兒媳周云林委托汪允莊向太清求詩一首,這汪允莊可是太清在江南居住時的閨蜜,總有幾分情面。

然而,太清對這類故作風雅,沽名釣譽之事不感興趣,便婉言拒絕了閨蜜的請求。

詫異的是,《蘭因集》出版后,陳文述托人千里迢迢的送了兩本給顧太清,里面有一首詩赫然寫著顧太清的名字。

冒充也就罷了,還做得如此理直氣壯,簡直荒唐。

太清氣極反笑,寫了一首諷刺詩回贈了陳文述:

含沙小技大冷成,野騖安知澡雪鴻;

綺語永沉黑闇獄,庸夫空望上清宮。

碧城行列休添我,人海從來鄙此公;

任爾亂言成一笑,浮云不礙日頭紅。

全詩把陳文述故作風雅、沽名釣譽的丑態描摹的淋漓盡致。

清朝名臣張之洞有言: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氣。

陳文述明顯占全了以上三種,太清避之都唯恐不及。

就像詩中所言,野鶩怎能與鴻鵠鳥同道?

不在同一層次的人,更沒必要相爭,看淡看透的同時,就當看了一場笑話。

逆風而上,只會讓自己氣憤,讓對方忿恨,不妨一笑了之。

3

不與事爭,流言自清

當太清逐漸從丈夫離世的傷感中走出來,太平湖畔的王府又恢復了往昔的熱鬧,京城文人雅士時有往來。

當時與太清往來密切的詩人中,就有名揚天下的大文豪龔自珍。

這位大詩人出身書香世家,著作等身,才華橫溢,卻仕途失意,空有報國之志,官位卻只是宗人府一個閑職,只能寄情于詩詞。

龔自珍寫的詩總會成為典范,被京城文人傳抄。

誰成想一首「己亥雜詩」,卻被捕風捉影,詩中說:

空山徒倚倦游身,夢見城西閬苑春;

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

詩后還有一句小注:「憶宣武門內太平湖之丁香花。」

太清居住的王府就在太平湖不遠處,湖畔有一片茂密的丁香林。

大家都猜測「縞衣人」是太清,因為她住在「朱邸」王府,常穿白衣,與龔自珍又是好友。

其實文人之間把好友寫進詩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然而,這首詩卻被有心人利用。

就是曾經求取太清提詩的陳文述。

說起來這件事本就是陳文述的做法有失水準,卻在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這一年,陳文述恰巧來京城,看到了這首詩,再加上龔自珍又寫了一首詩:

明月外,凈紅塵,蓬萊幽謐四無鄰;

九霄一脈銀河水,流過紅墻不見人。

驚覺后,月華濃,天風已度五更鐘;

此生欲問光明殿,知隔朱扁幾萬重?

陳文述看到后激動不已,他把兩首詩聯系起來,言之鑿鑿地說這是顧太清與龔自珍幽會的證據!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香艷傳聞「丁香花案」。

縱使太清與龔自珍能妙筆生花,也不能改寫這愈演愈烈的花邊新聞。

最后,龔自珍郁郁離開了京城。

太清深知百口莫辯,也就三緘其口。

信你的人,無需你去爭辯;不信你的人,縱使你磨破了嘴皮,也不會信。

天下事,無非三種: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不爭不辯,空穴來風終會消散。

4

不與己爭,世界自靜

墻外流言四起,紅墻之內也不消停。

因為與龔自珍的謠言,太清被婆婆和前福晉的兒子火速驅逐出府。

想來丁香花案不但給了陳文述報復的機會,還給了爭奪家產之人機會。

40歲的顧太清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無處可去,只能在西城養馬營租住。

但居住的房子總是動蕩搬遷,要是能有自己的房子就不必帶著兒女四處游蕩。

離開王府時,太清稱得上凈身出戶,生活十分困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

身邊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亡夫曾經送的金鳳釵了。

于是,太清賣了金釵換錢,購置一處簡陋房屋給自己和兒女容身。

這一年中,太清經歷了太多,七月初先夫離世,十月末被婆婆趕出王府,身邊的兩兒兩女,最大的也才13歲,孤兒寡母無枝可依,讓人不勝唏噓。

「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的這首詞跨越千年,成了太清當時的寫照。

太清也曾想一死了之,但看到一雙兒女,暗暗發誓為亡夫教導好孩子。

清貧的生活更能讓人清心明志,看淡世態炎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無物,天地寬。

當心定氣閑后,繁華和落寞也就沒了區別。

不過,命運總是出人意料。

19年后,王府繼承人去世,因為沒有子嗣,就把太清的孫子過繼,回王府承襲爵位,繼承家業。

跨越20年,太清再次以女主人的身份回歸了王府。

因為大半生的操勞,晚年的太清體弱多病,雙目幾近失明,但仍筆墨不輟,續寫了《紅樓夢影》,這是《紅樓夢》非常受歡迎的續本,太清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

書中,太清借寶玉之口,講述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皆是過眼云煙,不必爭,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生活。

這無疑是太清經歷一生辛酸悟出的真諦。

《菜根譚》有云,「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是懦弱,而是善待自己,成全自己。

不與己爭,就是最好的成全。

寫在最后

人生在世,我們總在不經意間就把太多時間花在了與人相爭上。

其實,「不爭」才是處世的最大智慧。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無尤」。

顧太清的一生,既有幸福安好,也有坎坷波折,她始終保持著從容和順的處事態度,看淡人生的種種喜樂哀愁。

不管外界世事如何變遷,都能守住自己的心,不與不必要的人和事爭吵,順其自然只做自己。

正是這樣的不爭,不理,不解釋,專注而自持,使她活出了自己的節奏。

愿我們胸懷不爭的處世哲學,在紛繁復雜的人生海洋里活出智慧的自己。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