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70后的我,小時候常常去長輩家拜年。
舅舅說:「長大了,有困難,就來找我。」
大伯說:「考上大學,要是沒錢交學費,我幫你。」
好聽的話,有了一籮筐。但是我拿到大學通知書的時候,才發現,大部分的親戚是不愿意借錢的。
母親去娘家借錢,是流著眼淚回來的。
令人意外的是,村里的一個老支書,平時和我家很少交往,還慷慨地借了五百塊錢。
你總會發現,很多時候,幫你忙的,不是熟人,而是那些半生不熟的人。
2015年6月,河南新鄉的女孩海林,接到父親急需錢的消息,她摸一摸干癟癟的口袋,慌了神。
她通過微信,找到三百位朋友,分別開口借一千元。有認識的,也有素未謀面的。但是她成功借到三十萬。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指出,人際關系,分為「強關系」 和「弱關系」,那些較弱的關系,能幫助的機率更大一些。
看清了「弱關系」是助人成功的秘訣,但是如何去運作呢?
建議大家,從《三國演義》里的劉備身上,找到具體的方法。他本是一個無名小卒,卻拉了一個文武兼備的圈子,成就了一番大業。
01
志趣相同,一拍即合。
為什麼劉備,一出場就能遇到「桃園三結義」的好事呢?并且,當時他是一個賣草鞋的人,并不富有。相對來說,張飛是一個屠夫,經濟上不是問題。
看一段對白,就明白了。
劉備說:「我本漢室宗親。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
張飛說:「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
說完,兩個人一起坐下喝酒。一抬頭,就看到關羽在嚷嚷:「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
三個人,都要「從軍」,其目標就是平定天下。
同樣,劉備在「三顧茅廬」會請到諸葛亮,根本原因是「匡扶漢室」。
平時,我們外出,遇到同路人,就會聊幾句,并且之后就會留下聯系方式。若是很久不聯系,你一開口就提示「我們在某天見過」,立馬就和氣了。
釣魚的時候,偶遇了釣魚人,那就會迅速升溫。弱關系,就很有可能變成鐵三角。
不能和你同路的人,就算是親戚,都不會搭理你。畢竟,你從事的行業,他不了解,你借錢的話,擔心你失敗,還不起。
一路人,對于未來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把握,哪有不幫忙的道理呢?
02
利益交換,也能合作。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發生在東吳,還是謀臣周瑜的主意。
周瑜想用「孫夫人」來吸引劉備,然后借機會,讓劉備有來無回。
諸葛亮看透了周瑜的計謀,派人在東吳傳播喜訊:劉備來提親了,大家來看啊。
孫夫人的母親吳國太聞訊,開心不已。見到劉備之后,覺得相貌不錯,禮節很到位,一拍手,就「擇日完婚」。
在為劉備的社交能力點贊時,更要看到一個事實:劉備和孫權合作,一起抵抗曹操。
若是沒有曹操,恐怕結局大不一樣了,也根本不會有「聯姻」的想法。
平時,我們出門,遇到攤販,給一百塊錢,然后攤販給我們一把青菜,一些肉。兩下都很歡喜。
如果你常常去某個攤位買東西,不僅物美價廉,還可以賒賬。對方對你的行為,深信不疑。畢竟,下回,你還要來。
有的攤販,和你混熟了,還能借錢,甚至你會幫他進貨等。
去買水果的時候,可以找一個陌生人,說:「我們一起買一筐,可以批發價。」對方馬上就有了興趣,并且把一筐水果,一分為二了。
同樣,職場上、親戚朋友交往,都存在利益交換的問題。你若是「扶不上墻」的人,那麼你求誰都沒有用。
你有了價值,恰好是對方需要的,那麼你一開口,對方會答應合作。
不在乎認識了幾天,有沒有好好聊天。03
給足面子,創造人情。
張松是蜀地劉璋的部下,但是他不甘心平凡。
他帶著蜀地的地形圖、藏寶圖,去找曹操,但是沒有得到重用。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劉備派關羽等大人物去半路接洽。
之后,劉備親自接待他。從而,張松就全心全意為劉備服務了,為劉備進入蜀地,打下了基礎。
看到一個陌生人,受到了委屈,你去安慰幾句,請對方吃頓飯,那麼面子就給足了,關系就很不一般了。
比方說,你新到一個單位,看到同事被批評了,就主動說幾句好話,一起喝杯茶。你的人際關系,就打開局面了。
給別人面子,你也會有面子。雖然,大家都知道,「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道理,但是徹底放下面子的人,不多。
在路上,遇到一個需要路費的人,你給他路費,還送他一個便當錢,一定會「感激涕零」。之后,他指不定就會回報你。
人與人的關系好不好,「感受」很重要。你給人點贊、送人禮物,都是沾面子的事。
04
以古喻今,就會發現,很多今天的事情,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干過。
「150定律」告訴我們,一輩子遇到很多人,但是能夠經常交往的人,只有150個,精準交往的,大概30個。
可是沒有人保證,經常交往的人,就會幫你,可以心靈相通。
要學會用弱關系,把圈子隨時可以放大。
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可以把一座城里的人,都當成客戶。弱關系越多,成功的機率越大。
當然,利用弱關系,前提是「修煉自己的正能量,善待眾生」。
越是厲害的人,越重視弱關系;越是窮困的人,越在老圈子里打轉。
功夫不負有心人,社會不虧真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