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一秋,人活一生。
不管你如何折騰,總是要死去的,塵歸塵,土歸土。
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像是從來沒有來過一樣,連名字都沒有人記得。
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也說過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問題是,人生沒有意義,那麼活著干嘛?
深度思考一番,就會發現,不要管人生有什麼意義,認真活成自己,就對了。
01
活著,是對父母的愛。
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父母生育了我們,費盡周折把我們養大。當父母很老的時候,仍舊在幫助我們。這就說,父母把「生」的希望,給了我們。
當父母過世的時候,仍舊念叨著,家里的地要管一管,家里的錢要分配好,房子要留給誰......其根本,還是擔心我們活不好。
人生最痛苦的,從來不是「送走父母」,而是「白發人送黑發人」。
從生命的輪回來說,我們活得開心一些,笑著去掃墓,就是對天國的父母,最好的安慰。
有一位母親陳玉蓉,在長江邊上暴走,不僅僅是為了鍛煉身體,更是希望自己能迅速減肥,然后把肝臟捐給兒子。
她說:「孩子身體好,一家人齊齊整整,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兒女在,父母才會心安,才感觸到家有溫度,有歲歲年年。
02
活著,是對兒女的責任。
在小說《活著》里,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兒子,因為好賭,把家業敗光了。
窮困潦倒的福貴,為了養活一家人,唱皮影戲、進入戰場,種地,打工。吃盡了苦頭。
更苦的是,他的兒子早亡,女兒出嫁后,也難產過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外孫,成為了他繼續活下去的希望。
福貴對外孫說:「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羊養大了又變成了牛。」
以上這句話,也是福貴爹說過的。
薪火相傳,家業總是會大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越來越豐富,人越活越輕松。
當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也做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還要健健康康地活,這就是不拖累兒女的體現。
父母在的地方,兒女總是會回來的,這就是兒女心中的「根」。
父母不愿意活了,或者精神垮了,兒女就會傷心,也會失去人生的根基。這樣的局面,你于心何忍呢?
若是年輕的父母,更應該好好活著,不要因為家庭太窮,就拋妻棄子,一走了之。
就算是失婚這樣的事情,也要慎重考慮,別以此傷害孩子。
03
活著,是對自己的考驗。
有一段時間,水電站員工甘宇,受到了無數人的關注。
當時,四川瀘定地震,他為了開閘放水,及時排除險情,被困在山溝里。
失去和外界的聯系,有十幾天之久。
就在村民倪太高找到甘宇之時,甘宇大哭了一場——絕后余生的幸運,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甘宇回憶自己求生的十幾天,表示自己看過貝爾的《荒野求生》,知道青苔里有水;用野生獼猴桃當食物。
人就是這樣,在城里待著,不愁穿不愁吃,不覺得生命有多珍貴,活著有多難。只有什麼都發愁的時候,才頓悟活著的難度。
活下去,其實是對生命的考驗,每一天都要提升生命的韌性。
小時候讀書,考驗自己的耐力,對枯燥無味的書本,也要提起興趣和精神;長大后,買房成家謀業,飽受各種眼神,接受事業的失敗,甚至是婚姻的失敗;人老了,還得接受疾病和親人離開的考驗。
當你很老了,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因挫折而倒下,就真的很滿足了。
04
活著,是為了幫助別人。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替別人撐把傘。」
并不是每一個都很偉大,都要做大善人。但是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要和社會接觸,要交往一些親戚朋友。
就算你的心眼不太好,但是你仍舊會和客戶合作,告訴同事一些事情,偶爾也會在公交車上讓個座位。
「人之初,性本善」,當你幫助人的那一天,一定特別高興,感受到活下去的幸福。
明代作家馮夢龍寫了一個叫劉德的人,夫妻二人在一個碼頭做生意,也沒有子女。
在外人看來,沒有子女的夫妻,以后所有的財富都會被外人占有,老了也沒有人關照,沒有什麼好活的。
劉德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積極幫助身邊的弱者。
在夫妻年邁時,收留了兩位失去父母的年輕人,并且把店鋪留給了他們。更溫暖的是,劉德和妻子,得到了年輕人的照顧,頤養天年。
詩曰:「無情骨肉成吳越,有義天涯作至親。」
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每天都會開心,活著的日子,才有質量。
05
人為什麼要活著,就像書里寫的一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有些事情,不要苦苦求答案,而是放松自己,沒有結局,其實是另一種結局。
當你放松心情,好好過日子的時候,就會發現——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年少時,活成一縷朝霞,一蹦一跳走路;中年時,火辣辣地活著,考驗自己的耐力;老年時,看看夕陽,日落了,還有月亮。
真的不要認為,有錢有勢的人,活下去就有意義,自己什麼都沒有,沒有必要活。
一輩子,幾十年而已,看透看淡看開,每一天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