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和大事,從來沒有絕對的標準。
高樓再大,也是一磚一瓦;飯局再貴,也不過是一飯一菜;存款再多,也是一分一厘。
做人,要拿得起,還要放得下;要高瞻遠矚,還要立足當下。
那些一根筋的人,表面上是韌性十足,其實是太較真,作繭自縛。
我們總會發現,太較真的人,處于悲哀的狀態;若不及時變通,一定會輸。
01
和爛人、爛事太較真,煩惱不休。
《垃圾車法則》一書有這樣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人就像垃圾車,他們裝滿了垃圾四處奔走,充滿懊悔、憤怒、失望的情緒。
當垃圾堆越來越高時,他們需要找一個倒垃圾的地方,釋放情緒。如果你招惹了他們,順理成章,垃圾就會丟到你身上。
我相信,你是不想招惹垃圾人和垃圾事的,你希望輕輕松松過日子。
可是很多人,無法避免要遇到爛人爛事。這時候,唯有放過對方,才能解脫,否則你會被其所傷,很長時間都在為此煩惱。
民國時,外交家顧維鈞,從國外回到北京。他路過崇文門的時候,被稅吏攔住了,因為他的行李很多,需要納稅。
當時,他帶了一個銅的床頭幾。稅吏隨便算了一下,說:「要給八元稅。」
顧維鈞問:「具體是怎麼算的?依據什麼條款?」
按照規矩,顧維鈞親自算了一下,應該只要納稅七元零三分。可是稅吏不依不饒。兩個人僵持著,等待了老半天,讓管事的人來決斷。
管事的人,丟下一句:「認為付多少合理就付多少。」讓人摸不著頭腦。
過了崇文門,顧維鈞對這事還念念不忘,請同事和朋友來主持公道。同事說:「我們呀,不給稅,也行。」聽了這句話,顧維鈞更加難受了。
有一個詞語,叫「接盤俠」。
也就是說,遇到爛人爛事,你還和他們計較,你就變成了接盤的人,承擔了一部分爛事,也和爛人為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遠離他們,放過他們。
放手也是愛,不是愛別人,而是愛自己。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要放手,還要勤洗手,把臟東西都洗掉。臟臟的手,就是煩惱的根源。
02
和錢財、感情太較真,鬼迷心竅。
錢和情,最磨人,也最吸引人。
很多人,為了金錢,拼盡全力。到最后才發現,自己并沒有享受到金錢帶來的快樂,只是一大筆錢,從手里過了一次。
為了情,困頓了一輩子。還鬼使神差被人牽著鼻子走。到了最后,感情弄丟了,連自己的家庭也一團糟。
在十八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有一個叫讓娜的女人,長得非常美麗。為了過上等人的生活,她改名沃貝葉,出入在巴黎的各種高端聚會場上。
路易十五的夫人過世之后,偶遇了讓娜。兩個人很快就相愛了。事實上,一個為了美貌而來,一個為了金錢而來。
讓娜通過路易十五,讓全家人搬出了貧民區,過上了奢靡的生活。路易十五過世時,還癡迷在讓娜的美貌之中。
悲劇,在路易十六執政的時候發生,統治者的暴行,終于被推翻了。讓娜也被送上了斷頭台,一切都化為烏有。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愛情,就類似于讓娜和路易十五。女人為了獲得財富,出賣了自己的美貌,也真正有過奢靡的生活,但是很快她們就敗家了,財富流失,美貌也被歲月抹掉;男人為了虛偽的面子,愛上了美貌的女人,但是他們不知道,禍害接著就出現了。
正常的社交,不會和感情、金錢太較真的。而是堅持「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同樣,親情、友情也是如此,不要摻雜太多的利益,不要過分較真。聚聚散散都是常事,交往有規則。如果變味了,丟了也算了。
03
和自己太較真,自討沒趣。
有的人,把自己太當一回事了,總是和自己過不去。所有的較真,都是傷害。
在十九世紀的德國,有一個叫俾斯麥的功臣,擔任了德國的首相。他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只要皇帝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就說「我要辭職了」。
皇帝為了挽留他,只能對他百依百順。
威廉一世過世后,威廉二世繼位,對俾斯麥的做法很不理解。
有一段時間,俾斯麥擅自做主,出台了一個政策:所有大臣要向他匯報之后,才能向皇帝提意見。
威廉二世多次派人,請俾斯麥修改政策。但是俾斯麥置之不理。
威廉二世說:「你不修改政策,就辭職好了。」俾斯麥很快發現,周圍的人都孤立他了——誰都怕招惹麻煩。樹倒猢猻散,這樣的結局,其根本是因為「太自以為是」。
世界少了誰,都會轉動得很順利。我們只是一個普通人,是時代的參與者,不要太計較自己了。否則會把自己提高到天上,下不來了。
當然,除了自己的功勞和能力之外,對于自己的過錯,也不要太較真了。人是有瑕疵的,如果天天盯著它,就會很難受,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人要敢于反觀自己,但是不要太較真了。知道自己如何,然后順勢而為,隨緣隨性活下去。
04
過不較真的人生,是最大的聰明。
有一個大力士,走進了胡同,發現前面沒有路了。他使勁捶打墻壁,非得要穿過去。
忽然,旁邊走出一位老人:「為什麼不走門呢?」
大力士羞愧不已,因為自己太魯莽了,導致看不到旁邊的門。
有一種智慧,叫「曲徑通幽」。只要隨時拐彎,就能找到出路,能夠走向幸福。若不然,就會在不值得的事情和地方,消耗自己,形成悲劇。
人生,沒有絕對的輸贏,只要你輕松自然,青菜蘿卜就是好日子;如果你內心難受,大魚大蝦,都是苦日子。
遠觀,山水如畫;近看,也有垃圾。
不同的狀態,不同的結局,聰明的人,都在遠觀。
往后余生,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