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人這一生,需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尤其是中年的時候,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孩子、職場人、愛人、兄弟姐妹等。
認真想來,沒有一個角色是多余的,并且都要盡力而為。
很多人卻誤以為,還不算太老,手里也有幾個錢,過好當下就行了。一晃,就到了老年,才追悔莫及。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螞蟻那麼大的問題,若是延續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縱觀全局,就會發現,一個人會晚景凄涼,在中年時就有暗示。
01
作為父母,養了「敗家子」,老年就失去了依靠。
清末官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操勞了一輩子,涉及到紡織、教育等行業,并且賺得盆滿缽滿。
他的第四個兒子盛恩頤,在砸錢上下了功夫,車牌是「4444」,被人稱為「老四」。一些喜歡欺詐的人,圍在他身邊,稱兄道弟。
更戲劇的是,他的三個哥哥都早亡。
家庭對他充滿期待,但是他卻持續揮霍,養馬,賭錢,抽煙。
抗戰之后,盛恩頤已經非常窮困了,他和李鴻章的孫子在街頭溜達,到了襄陽公園門口,想要去公園里坐一坐,卻發現買不起一張門票了。
可以想象,自己的孩子,朝不保夕,又如何能夠贍養父母。就是在外地混日子的時候,聽說父母生病了,連回家探親的車費都付不起。
養老要靠自己,不假,但是看到敗家的兒女,怎麼能過好余生呢?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依靠,內心的凄苦,可見一斑。
02
作為兒女,不懂孝順,家風就敗壞了。
我的老家有句土話:「屋檐水,點點滴滴。」
也就是說,一個家庭里,所有的家人,就是血溶于水的關系,上一代是如何過的,下一代有樣學樣。
為什麼很多老人,被孫子稱為「老家伙」,毫無禮貌。其根本,是兒子兒媳平時喜歡這樣稱呼老人,孫子在一旁就學會了。
人到中年,一邊教育自己的子女,一邊當好父母的子女。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若是對父母不孝順,就別怪子孫以后也不孝順你。
家風,是一脈相承的,更要推陳出新的,別等老了,被子女嫌棄了,才想起來。
03
作為打工人,花錢太大方,余生就越來越窮。
同樣是打工,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打工二十多年,還是一貧如洗。
看一個小故事:兩個長工,去地主家干活。
過年了,地主拿出兩只雞,給了兩個長工。
一個長工過年吃雞肉;一個長工把雞養起來,節衣縮食,讓雞能吃飽。
幾個月之后,吃雞肉的長工,繼續做長工;養雞的長工,開始撿雞蛋,然后孵小雞,一步一步走上了養殖的路。
現在,很多人在大城市打工,但是慢慢會有分支。
有遠見的人,會節省錢,并且積累人脈,走上創業的路。就算自己不創業,也會去更好的工作崗位,拿到更多的薪水,繳納養老保險。
人老了,回頭看自己,有沒有節儉呢?是不是把省下的錢,用來投資興業,或者投資自己的養老呢?若是沒有,就會活得很沒有底氣。
04
作為愛人,薄待了枕邊人,老了就會孤苦。
古時候,休妻的男人不少。因此,三妻四妾的男人,也不少。
但是男人老了,女人們爭風吃醋,著實讓人頭痛。更苦的是,女人都為了自己孩子得到更多利益,使勁從大家庭索要錢財,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就散了。
現在,少年夫妻老來伴。
若是夫妻之中,有人變心了,或者過分自私,把家財都分到自己名下,夫妻的感情就淡薄了,也難以到老。
最可怕的是,背叛家庭,或者因為一方不求上進,導致失婚。
作家畢淑敏說:「婚姻更是具有鮮明的排他性。鵲巢鳩占,鵲就回不來了。」
婚姻就是一條路,錯了,也沒有回頭路。因此,最好是一路順風,就算有彎路,兩個人也會走到某地匯合,共渡余生。否則,走散了,不僅僅是婚姻沒有了,還是形單影只的結局。
05
作為社會成員,任何惡行,多行不義必自斃。
因果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的事情,不管善惡,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很多的惡果,不會馬上冒出來,而是在老年時體現出來,甚至坑害了子孫。
平時,踩踏草地,折斷樹木,不覺得有多惡劣,但是「日積月累」,人的形象就毀掉了,也會被社會孤立。
看清朝的和珅就知道,一輩子做官,貪了很多的錢財,還有豪宅。
但是他在老年,卻有了牢獄之災,生命不保。
再看看奸商呂不韋,發現「奇貨可居」,想盡辦法賺錢,還做了秦國的權臣。
但是呂不韋和太后之間有扯不清的關系,又是嫪毐搗亂宮廷的始作俑者,因此他被貶去蜀地。最后,因為害怕,飲鴆自盡。
人到中年,可以是社會精英,也可以是社會上的大惡人。若是選擇后者,那就是選擇了痛苦的老年。
06
泰戈爾說:「不要因為錯過了星星而哭泣,否則我們會錯過月亮。」
人老了,似乎一切都變成了定局,晚景凄涼也是難以改變的現實。
別擔心,辦法總比困難多。
面對凄涼的結局,我們可以做好三件事,扭轉局面。
其一,多做善意,積累道德,總有那麼一兩件好事,會扭轉自己家的形象。
其二,力所能及地幫助子女,把家業做大一些,并且有花錢的計劃,從而解決了養老錢的問題。
其三,多關愛身邊的人,若是失婚了,也可以有像樣的黃昏戀。
或者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幫助身邊人,從而避免余生的孤獨。
人生是一環扣一環的,最好是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中年就為養老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