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福氣從哪里來?
年輕時,從工作、收入、戀愛中來。
人老了,離開了職場,也不再熱衷戀愛了,收入也沒有大起大落了,最大的福氣,就是「心態平穩、平淡生活」。
正如延參法師說的:「生命的美好并不在于輝煌,而在于存在,因為活著就有陽光,活著才是全部。」
讓內心的世界淡下來,才有了閑敲棋子落燈花的況味,才有濃妝淡抹總相宜的風景。
退休之后,好福氣的3個習慣,需要逼自己養成。
01
降低對別人的期待,盡管做好自己。
這個世界很亂,也很好。
抱怨的聲音,不絕于耳,尤其是在網絡里,動不動就會看到負面情緒。比方說,有人失業了,要吐槽幾句,責怪老闆不近人情,怨恨收入太少。
當然也會有風景,生活中,比比皆是。比方說,一對老夫妻,牽手走過馬路,速度很慢,來來往往的車,停下來,給他們讓路。
是的,世界的美、丑,都是自己對「外物」的認知而已。從未有固定的標準。
很喜歡一個觀點:「人的身體里,住著佛,也住著魔。當你怨恨的時候,魔就出來了,當你喜氣的時候,佛就出來了。」
處理好自己和「外物」的關系,依托外物而生存,但是不被外物左右心情。
鄰居老太太,買了一把青菜,發現里面有一些腐爛的葉子,張口就罵:「不良商家,居然欺騙老人。」
老大爺在一旁,笑著說:「三片爛葉子而已,剩下來的,全是好的。」
同樣一把青菜,老大爺為之欣慰,老太太為之憤怒。誰過得更加有福氣,一目了然。
把對「外物」的預期,降低一些,人生處處有驚喜。
鄰居要上班,來去匆匆,從來不跟退休的人打招呼,但是過年的時候,說了一句「新年好」,就算是好鄰居了;小區里的孩子,鬧騰騰的,能讓人想起童年,就很可愛了;攤販偶爾送你一根胡蘿卜,就很友善了......但凡種種,都是處事的態度,更是一道風景。
02
減少對子孫的干擾,莫給子孫做馬牛。
退休了,去兒女家住幾天,或者幫忙帶孫子、外孫。
似乎,我們永遠都要圍著大家庭轉動,永遠都忙不完。
好不容易,把兒女養大了,還幫他們買房子,處理婚姻大事,可是兒女卻不知道感恩。或者,我們得到的回報太少了,不滿意了。
尤其是身體不太好,卻要幫忙帶孫的老人,難免會有怨氣。
也有一部分老人,放心不下兒女,還想辦法接濟兒女,花光了養老金,卻看不到家庭的希望。
《增廣賢文》里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做馬牛。」
果真如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要走得太近了。
「都市熱報」平台上,有這樣一個例子:丈母娘來帶娃,妻子吳女士每月要給6000元費用,丈夫石先生反對,因而夫妻鬧失婚。
吳女士每月收入四千左右,石先生每月收入一萬元左右。若是給了丈母娘六千,所剩就不很多了,看來是不妥的。
吳女士表示,孩子的生活費、適度的保姆費、家庭的日常生活費用,算起來,六千真的不多。去外面請保姆,還不如父母那麼有責任心。
知情人士支招:親人也要明算賬。
找點時間,和子女談一談家庭規矩,減少日常小事的爭執;錢財上,盡量各自管理,老人不必拼盡全力,去溺愛成年的兒女;帶娃有帶娃的規矩,不要耗費全部的精力。在兒女能獨立的時候,老人及時退出,眼不見心不煩。
余生的幸福,就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逢年過節能有幾頓團圓飯,平時能夠有牽掛和問候。
03
增加對財物的知足,淡泊名利過余生。
退休了,還可以去打小工,賺小錢。要是有機會的話,去投資,開啟創業的第二春。
想法很美,但是現實很殘酷,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可以大器晚成。
就是賺小錢的事情,如果身體吃不消,就別勉為其難了。
退休金有一千一月,還是有五千一月,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不能說,錢少就不幸福。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習慣了勤儉節約,有了一份退休金,日子自然就會變好。更重要的是,你要戒掉攀比心,別給自己添堵。
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人比較,你已經很好了。
對于職位,人家喊你「某主任、某科長」,那是尊重;人家喊你名字,甚至喊你的小名,那是親切。從心靈深處,接受退位,心就平和了。
04
作家白落梅說過:「若用平和的心態,看凡間一切,簡單明了。若用復雜的心態,看萬丈紅塵,則為世相所迷。」
想一想,我們一日三餐不愁,衣服都是新的,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亂之苦,孩子也有了工作,孫輩也看到了,無病無災,還有什麼不幸福的呢?
若退休之后,沒有福氣,多半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應該反思。
外界的一切,有些亂,形成了多姿多彩,僅此而已。我們能做的,就是快刀斬亂麻,留下更多的時光,靜待春花秋月。
改變思考的習慣,凡事都往好處想。
改變看物的習慣,放眼都是好風景。
改變持家的習慣,大家小家好日子。